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多項選擇題;填空題;判斷改錯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答案: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填空題 |
第 4 頁:答案:判讀改錯題;簡答題;論述題 |
四、判斷改錯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21.【√】
22.【×】改正:野外考察是一種實物直觀形式。
23.【√】
24.【√】
25.【×】改正:教師的一般效能感往往隨教齡增加而有下降的趨勢。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26.答:
教育心理學的指導思想與其他心理學分支一樣,都是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中關于普遍聯系、動態(tài)發(fā)展、矛盾統(tǒng)一以及質量互變等基本觀點對開展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都起重要的指導作用。其基本原則為:
(1)客觀性原則。
(2)系統(tǒng)性原則。
(3)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4)教育性原則。
27.答:
布魯納認為,學習知識的最佳方式就是發(fā)現學習。發(fā)現學習是指學生利用教材或者教師提供的條件自己獨立思考,自行發(fā)現知識,掌握原理和規(guī)律。發(fā)現學習具有如下優(yōu)點:
(1)發(fā)現法能提高學生的智慧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
(2)發(fā)現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內在動機。
(3)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的技巧。
(4)有利于知識的記憶保持和提取。
28.答:
(1)促使學生形成邏輯的、科學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2)使學生認識到材料上的知識的實踐價值。
(3)通過問題的解決而親自獨立地發(fā)現的新知識、新規(guī)律記憶得更牢固,檢索得更方便。
(4)在緊張的智慧活動中獲得的喜悅和滿意等有利于學生對學習樹立信心。
(5)能使學生形成探索性地研究問題的心向,并獲得一定的探索經驗。
(6)能促進學生發(fā)展對一般學科和某一學科的良好態(tài)度和興趣。
29.答:
(1)好奇心強、興趣廣泛、思維靈活,喜歡鉆研一些抽象問題。
(2)自信心強,看問題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滿足于書本知識和教師講解。
(3)獨立性強,常獨立從事活動,對自己的事有較大責任心。
(4)有較大的主動性和較少的禁止性,對新信息的接收較少防御。
(5)有較大的堅持性和恒心。
(6)對未來有較高的期望與抱負,希望面對更復雜的工作,能擺脫傳統(tǒng)和習俗,不怕風險和壓力。
30.答:
柯爾伯格關于兒童道德判斷有三個水平、六個階段。(1)前習俗水平:
、俜䦶暮蛻土P定向階段。
②樸素的利己主義階段。
(2)習俗水平:
①好孩子定向階段。
、诰S護權威和社會秩序的階段。
(3)后習俗水平:
、偕鐣跫s定向階段。
、谄毡榈膫惱碓瓌t定向。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31小題10分,第32小題15分,共25分)
31.答:
(1)建構主義關于教學的基本思路。
、僮⒅匾詫W生為中心進行教學。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谧⒅卦趯嶋H情景中進行教學。
建構主義強調開發(fā)圍繞現實問題的學習活動,盡量創(chuàng)設能夠表征知識的結構,能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社會化的、真實的情景,讓學生在結構不良領域中進行學習的重要意義,認為結構良好領域不能提供生動性、豐富性,只能使學生獲得較低級的、單一的知識。
③注重協作學習。
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于事物的理解,從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惟一的標準的理解。
、茏⒅靥峁┏浞值馁Y源。
建構主義主張設計好教學環(huán)境,為學生建構知識提供各種信息條件。
(2)建構主義提倡的主要教學設計:
、匐S機通達教學設計。
試著讓學習者可以根據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
、谥Ъ苁浇虒W設計。
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fā)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蹝佸^式教學設計。
也稱情境性教學設計,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去體驗,而不是聆聽別人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
④自上而下的教學設計。
首先呈現整體性的任務,同時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工具,讓學生嘗試進行問題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己發(fā)現完成任務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務,以及完成各級任務所需的各級知識技能,在掌握這些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最終使問題得以解決。
32.答:
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習動機,不僅對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于形成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心理品質也具有重要意義。
(1)加強學習目的教育,發(fā)揮目標激勵作用。
使學生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個人意義。了解國家和社會對學生的期望和要求,逐步樹立為祖國而學習的責任感,將祖國和社會的要求轉化為個人的要求,形成長遠的學習動機。
(2)引起心理上的不確定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熟悉和生疏、新知與舊知、現在與將來、自己與別人,及學生地位變化的不確定,來激發(fā)動機。
(3)通過獲得成功的機會和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4)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5)利用學習反饋和學習評定。
為使評定對學習動機發(fā)揮有效的激勵作用,應當注意以下幾點:要教育學生對評定抱正確態(tài)度,評定應該客觀、公正、及時,贊許的肯定評定對學生更有激勵作用,評定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評定要賦有指導性和激勵作用,評定要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水平和個性特點。
(6)利用學習競賽和獎懲激發(fā)學生動機,但應當注意的是,激勵學生學習,不可過分依賴競賽活動。
(7)與學生簽訂學習協議。
(8)在課堂教學中可采用多種技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如:在課程開始前明確告訴學生需要做些什么,偶爾做一些學生意想不到的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