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一、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二、填空題;三、簡答題;四、論述題 |
第 3 頁: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二、填空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三、簡答題;四、論述題 |
2010年1月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福建省統(tǒng)一命題考試
教育學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是20世紀60年代產生于美國的一種較為激進的教育理論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帕森斯
B.伊里奇
C.杜威
D.布魯納
2.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出自于中國古代的( )
A.《論語》
B.《禮記》
C.《學記》
D.《孟子》
3. 在現代社會,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領導權是由什么來決定的( )
A.政治經濟制度
B.生產力
C.科學技術的控制人
D.文化權威者
4. 在現代社會發(fā)展中,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水平共同制約著教育的( )
A.性質
B.結構的變化
C.內容和手段
D.教育者的觀念
5. 關于人的身心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存在不同觀點。在以下羅列的研究者中屬于外鑠論者的是( )
A.弗洛伊德
B.格塞爾
C.華生
D.威爾遜
6.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個體的認知是按照從感知運算水平→前運算水平→具體運算水平→形式運算水平發(fā)展的,這說明了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哪一規(guī)律( )
A.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
B.身心發(fā)展的順序性
C.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D.身心發(fā)展的互補性
7. 教育目的與培養(yǎng)目標之間的關系是( )
A.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B.本質和現象的關系
C.普遍和特殊的關系
D.量變和質變的關系
8. 盧梭認為理想中的人是一個自然天性獲得了自由發(fā)展的人,在教育目的觀上屬于 ( )
A.社會本位論
B.社會需要與人的發(fā)展統(tǒng)一論
C.倫理本位論
D.個人本位論
9. 使學生發(fā)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轉變?yōu)楝F實性的條件是( )
A.自然成長
B.訓練
C.個體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
D.教師的嚴格要求
10.“教師中心論”與“兒童中心論”是教育發(fā)展史上影響較大的關于師生關系的兩種主張,“兒童中心論”的代表人物是( )
A.赫爾巴特
B.布魯納
C.杜威
D.凱洛夫
11.在教育發(fā)展史上,最早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斯賓塞
D.泰勒
12.學校組織的藝術團隊活動是屬于( )
A.基礎型課程
B.拓展型課程
C.研究型課程
D.工具型課程
13.以下對教學過程基本特點的表述,錯誤的是( )
A.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B.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結合
C.教學過程是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
D.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相結合
14.以下與孔子主張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相一致的教學原則是( )
A.啟發(fā)性原則
B.可接受性原則
C.鞏固性原則
D.循序漸進原則
15.課的類型是指根據教學任務劃分的課的種類。在實際教學中,有單一課和綜合課之分.其劃分的主要依據是( )
A.一門學科應完成的任務類型數
B.一單元課程所完成的任務類型數
C.一周課程所完成的任務類型數
D.一節(jié)課所完成的任務類型數
16.如果一個測驗能夠測出它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的程度,我們就可以說這一測驗具有一定的( )
A.信度
B.效度
C.難度
D.區(qū)分度
17.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其關鍵因素是( )
A.知
B.情
C.意
D.行
18.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占據主導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A.認知模式
B.體諒模式
C.社會模仿模式
D.社會交往模式
19.提出“平行影響”教育思想的著名教育家是( )
A.凱洛夫
B.蘇霍姆林斯基
C.馬卡連柯
D.巴班斯基
20.班主任班級管理的核心內容是( )
A.了解、研究學生
B.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
C.協(xié)助和指導班級團隊活動
D.協(xié)調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