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題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解析:他這句話的意思是社會比個人更重要,所以應從社會需要出發(fā)。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公民,所以選C。
2.【答案】C。解析:人工呼吸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口對口呼吸法和口對鼻呼吸法。直接口對口呼吸法是現(xiàn)場搶救中最簡單、最合適的方法。
3.【答案】B。解析:定量評價是采用數(shù)學的方法,收集和處理數(shù)據(jù)資料,對評價對象做出定量結果的價值判斷,如運用教育測量與統(tǒng)計的方法,模糊數(shù)學的方法等,對評價對象的特性用數(shù)值進行描述和判斷。
4.【答案】A。解析:“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在心理學中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感覺的適應。適應現(xiàn)象指的是在同一刺激持續(xù)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產(chǎn)生的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現(xiàn)象。
5.【答案】C。解析:小學德育工作的重點是日常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和實踐。
6.【答案】A。解析: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為了學生的一切。所以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提高成績教學水平等。
7.【答案】B。解析:“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相觀而善”體現(xiàn)的是合作學習,討論是合作學習的方式之一,與其他選項相比討論法更恰當,應選B。
8.【答案】C。解析:調查法是研究者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研究對象的有關資料,對取得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從而揭示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的研究方法。調查法有利于大規(guī)模、快速搜集資料。
9.【答案】A。解析:心境有兩個特點,彌散性和長期性。因為自己積極的心態(tài),所以看到周圍的事情或人,也都會覺得積極。這種朝向周圍一切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就是彌散性。所以選A。
10.【答案】B。解析: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是:(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2)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3)素質教育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11.【答案】A。解析:處于他律道德階段的兒童是以服從權威為主要特點的。此階段,兒童思維正在由前運算思維向具體運算思維過渡,以表象思維為主,思維具有刻板性,作判斷時只能運用一個標準或尺度,反應在道德判斷上的主要表現(xiàn)是單純以數(shù)量判斷錯誤的大小。
12.【答案】B。解析:教師在關注情境階段會把焦點投向學生成績的提高上。
13.【答案】A。解析:在新課程背景下,教育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fā)展。
14.【答案】D。解析:赫爾巴特認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應該是倫理學和心理學。
15.【答案】C。解析:民主管理是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管理的一種管理方法。
16.【答案】B。解析:意志的果斷性是指面對復雜多變的情境,能夠迅速而有效地采取決定,并實現(xiàn)作出的決定。
17.【答案】B。解析: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籍和教材獲得知識的方法是讀書指導法。
18.【答案】B。解析:“學不躐等”意思是學習不能超越次序,應循序漸進。“不陵節(jié)而施”的意思是不超過學的人的接受能力而進行教育。“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的意思是教師雜亂施教,學生不按順序學習,會使學生頭腦混亂不知所措。所以我們應該按照學科知識的順序,學生學習的順序進行教學。所以選B。
19.【答案】D。解析:帶著問題閱讀體現(xiàn)的是元認知策略中的監(jiān)控策略。
20.【答案】A。解析:班集體是在教育目的規(guī)范下的、由具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堅強的領導核心及良好紀律和輿論的班級學生所組成的活動共同體。單純說班集體就是班群體.縮小了班集體的內涵,故說法錯誤。
二、簡答題
21.【參考答案】
(1)共同的奮斗目標和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而組成的共同活動。
(2)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堅強的領導核心。
(3)嚴格的組織紀律和健全的規(guī)章制度。
(4)健康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5)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展。
22.【參考答案】
我國小學教學過程中主要包括如下教學原則:
(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
(2)直觀性原則。
(3)啟發(fā)性原則。
(4)鞏固性原則。
(5)循序漸進原則。
(6)因材施教原則。
(7)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
(8)量力性原則。
23.【參考答案】
(1)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動作構成要素、動作執(zhí)行次序、動作執(zhí)行要求),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如何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
(2)原型操作。原型操作就是依據(jù)智力技能的實踐模式,把學生在頭腦巾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
(3)原型內化。所謂原型內化,是指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實踐方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在的簡縮形式的過程。原型內化階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高級階段。
三、材料分析題
24.【參考答案】
(1)王老師組織班會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匍_班會之前與班級干部充分溝通與協(xié)調。王老師在開班會之前,先找班干部談話,通過談話統(tǒng)一了思想認識,這為班會順利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因此,在班會實施過程中,班委會成員能夠積極發(fā)言,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
、诟鶕(jù)班級內出現(xiàn)的事實問題能夠恰當?shù)卮_立班會主題。本次班會的召開是因為班級成員缺乏責任心和勞動奉獻意識,班會主題確定為“讓一切勞動都爆起火花”,這與客觀事實聯(lián)系緊密,能夠起到良好效果。
、郯嘀魅卧诮M織班會過程中,氣氛熱烈,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班主任通過張貼班訓,塑造良好班級育人氛圍,通過班委成員的發(fā)言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力度,有助于全體成員都受到教育。
(2)班主任管理班級,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俅_定班集體的發(fā)展目標。
、诮⒌昧Φ陌嗉w核心。
、劢嗉w的正常秩序。
、芙M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菖囵B(yǎng)正確的集體輿論與良好的班風。
25.【參考答案】
(1)陳老師展現(xiàn)了自己的教學機智,突破預定計劃,“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教師因勢利導,尊重了學生的興趣、情感,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楊老師的教學方式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的理念,把知識、學科放在中心地位,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需要。
(2)面對這種情況,我會這么處理:
一要迅速而正確地作出判斷,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抓住學生被“蝴蝶”深深吸引這一現(xiàn)象,以此作為教學活的材料。
二要時刻謹記新課改所提倡的“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需要。遇到偶然事件,應當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因勢利導.把事件轉變成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的活教材,引導學生看、聽、說、寫;指導他們學會正確、全面、有條理地觀察事物.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總之.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課程既要有所預設性,也要重視課程的生成性,更多地關注學生而非學科,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