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沖刺卷 |
第 4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的目的。
2.D【解析】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善于雄辯,常與青年智者進行問答對話,他的教育方式被譽為“產(chǎn)婆術”。
3.D【解析】班級授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是將一定數(shù)量的學生按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jù)課程計劃和規(guī)定的時間,安排教師有計劃地面向全班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目前,我國教學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是班級授課制。
4.C【解析】教學在學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學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動,不僅是智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的基本途徑,在整個學校教育體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5.B【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性實驗或采取現(xiàn)代化視聽等手段,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演示所使用的工具可分為以下四類:實物、模型、標本、圖片的演示;圖表、示意圖、地圖的演示;幻燈、電影、錄像的演示;實驗演示。
6.A【解析】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它包括在一節(jié)課或一個課題的教學中對學生的口頭提問和書面測驗,形成性評價可以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從而更好地改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7.D【解析】自制性就是一個人自己控制和協(xié)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舉止行為的品質特性。而題干中所述正是意志品質的自制性。
8.B【解析】人們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做出條件反應以后,其他與該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fā)其條件反應,這就是條件反射的泛化。借助于泛化,可以把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擴展到新的學習情境,從而擴大學習范圍。
9.C【解析】青年期是個體身心兩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大多數(shù)青年對世界、事業(yè)、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較清晰的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對系統(tǒng)和穩(wěn)定的見解,并對自己的未來做出重要的選擇。
10.C【解析】注意是指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選擇性和集中性,是高級心理活動的條件。人的心理活動離不開注意,如果對事物不加注意,就會產(chǎn)生“心不在焉,則黑白在前而不見,擂鼓在側而不聞”的現(xiàn)象。
11.A【解析】場依存型認知風格是指對事物的知覺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jù)。場依存型的人,對物體的知覺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jù),他們的態(tài)度和自我知覺更易受周圍的人,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善于察言觀色,注意并記憶言語信息中的社會內容。
12.C【解析】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學習規(guī)律。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其他條件相同,在學習者對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應之后能夠獲得滿意的結果時,則其聯(lián)結就會增強;而得到煩惱的結果時,則其聯(lián)結就會削弱。因此,學習好的學生由于能夠得到滿意的成績或受到家長、老師的表揚,所以更愿意學習,這是一種良性循環(huán)。
13.A【解析】記憶的精細加工策略是指使人們更好地記住正在學習的東西而做的充實意義的添加、構建或者生成。具體來說就是在保持知識時運用一定的方法對記憶材料進行分類加工而形成不同的記憶方法,這些記憶方法又稱記憶術。
14.A【解析】應激是出現(xiàn)意外情況時,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tài)。出現(xiàn)應激狀態(tài)時,有的人急中生智,當機立斷,集中全部精力去應付突變,從而化險為夷;而有的人則張皇失措,目瞪口呆,手足無措;有的人則多余動作增多,出現(xiàn)一些盲目重復的無效活動。這與人面臨的情境及人對情境的認知評價和應對能力有關。
【專家點撥】根據(jù)情緒的發(fā)生強度、持續(xù)性和緊張度不同,把情緒狀態(tài)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心境是指人比較平靜而持久的情緒狀態(tài),它具有彌漫性;激情是一種強烈的、爆發(fā)性的、為時短促的情緒狀態(tài);應激是出現(xiàn)意外情況時,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tài)。其中,激情和應激容易混淆,考生需要注意。
15.D【解析】教育教學工作應當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面向全體學生,教書育人,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tǒng)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6.A【解析】意志行為準備階段是意志行動的開始階段,它決定意志行動的方向,是意志行動的動因。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思想上確立行動目的,選擇行動的方案。
17.B【解析】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的刺激的作用而產(chǎn)生對比的現(xiàn)象叫做繼時對比,也叫先后對比。題干中的現(xiàn)象屬于繼時對比。
【專家點撥】通過對題干的分析,可知這些現(xiàn)象屬于感覺的對比,感覺對比有同時對比和先后對比兩種,二者的區(qū)別就是在時間順序上的差異。
18.A【解析】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首次明確提出“美育”一詞,他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
19.B【解析】程序性知識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是個體具有的用于具體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為步驟。
20.A【解析】情緒的外周理論指情緒刺激引起身體的生理反應,而生理反應進一步導致情緒體驗的產(chǎn)生。“人是因為哭了才發(fā)愁,因為動手打了才生氣,因為發(fā)抖才害怕”反映了這點。
21.D【解析】雙軌學制主要存在于19世紀的歐洲國家,英、法、前西德等歐洲國家的學制都屬于此類型。
二、辨析題
22.錯誤【答案要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以主動合作學習的方式代替教師主導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合作學習的目的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求知的能力,而且也是發(fā)展學生合作過程中的人際交流能力。
23.正確【答案要點】動機是激勵和維持人的行動,并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內部動因。動機本身不屬于行為活動,它是行為的原因,不是行為的結果;動機是一種內部心理過程,不能直接觀察,但是可以通過任務選擇、努力程度、活動的堅持性和言語表示等行為進行推斷;動機必須有目標,目標引導個體行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動力。動機具有激活、指向、維持和調整功能。
24.錯誤【答案要點】美國著名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所謂有意義學習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能夠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lián)系。當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合理地聯(lián)系起來時,有意義學習便發(fā)生了。接受學習則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由此可見,有意義學習和接受學習并不矛盾,教師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25.正確【答案要點】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為什么樣的人才的總的要求。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的方向和總指針,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教育目的是國家或政黨制定教育方針的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針是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因而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系,可以看成目的和手段的關系。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中學綜合素質》考點及習題匯總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
2016年教師資格證《各科目》考情分析匯總 | 《各科目》考試大綱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