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4 頁:多選題 |
第 6 頁:判斷題 |
第 7 頁:情景題 |
第 8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選題
1.B 【解析】墨家以“兼愛”和“非攻”為教,注重文史知識的學習,也注重技術(shù)的練習。
2.C 【解析】《學記》是世界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比歐洲早300多年。
3.D 【解析】見大綱對杜威的介紹。
4.D 【解析】學生有權(quán)要求擁有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讓他人獲知或干涉的、與公共利益無關(guān)的信息或生活領(lǐng)域。
5.B 【解析】小學教育的對象一般為6~12歲的兒童,這一年齡段正處于童年期。
6.A 【解析】華生曾說,給他一打健康的兒童,不管他們的祖先狀況如何,他可以任意將他們培養(yǎng)成各種類型的人。所以他是外鑠論的代表人物。
7.A 【解析】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正體現(xiàn)了教師的無私奉獻、崇高師德。
8.A 【解析】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力量教育學生。
9.C 【解析】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決定了教師能否很好的、高質(zhì)量的履行自己的職責。
10.A 【解析】楊賢江是我國最早試圖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教育問題的人,他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綱》。
11.C 【解析】人與人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教育要針對差異進行,即因材施教。
12.C 【解析】西周以后,出現(xiàn)了“政教合一”的教育形式。
13.B 【解析】亞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自然特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提倡對學生進行和諧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
14.A 【解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
15.B 【解析】盲人的聽覺、觸覺比常人靈敏證明人的身心發(fā)展具有互補性。
16.B 【解析】學生的向師性性指學生對教師有著_種特殊的信任和依賴感,他們把教師看成自己學習上的導師、德行上的榜樣、生活上的參謀。
17.B 【解析】一次測驗難度是否得當,要看是否能較準確地測出學生的真實成績。
18.D 【解析】西周時期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合稱六藝。
19.D 【解析】關(guān)鍵期是指個體身心發(fā)展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于形成的時期。
20.B 【解析】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1.C 【解析】課外活動必須堅持自愿參加的原則,不能強迫。
22.C 【解析】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道德的化身,知識的化身,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是正確的,都對學生有極大影響。
23.D 【解析】l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將小學分為初等小學和高等小學。
24.C 【解析】l904年清政府《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中規(guī)定初等小學修業(yè)年限為5年。
25.A 【解析】外鑠論認為人的發(fā)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26.C 【解析】茍子認為人性本惡,之所以有善行是外在環(huán)境影響的結(jié)果,故而是外鑠論者。
27.A 【解析】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學生是發(fā)展的主體。
28.B 【解析】課堂教學具有強制性,而課外活動是學生自己設計、自己組織、自己動手的活動,與課堂教學相比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
29.D 【解析】斯賓塞在《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中對課程做了論證,這是課程用于教育教學的專門術(shù)語的開始。
30.C 【解析】將課程劃分種類,需要一定的標準。課程類型就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或設計課程的種類。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