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4 頁:多選題 |
第 6 頁:判斷題 |
第 7 頁:情景題 |
第 8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選題
1.B 【解析】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在3歲以后進入社會自我階段。
2.B【解析】正強化與負強化是根據(jù)強化的目的和強化的性質(zhì)劃分的。
3.A【解析】兒童最初發(fā)展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對周圍世界,尤其是社會環(huán)境的基本態(tài)度,即信任感。
4.B 【解析】吹拉彈唱屬于操作技能。
5.D【解析】阿特金森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
6.C 【解析】兩種學習之間的相互干擾、阻礙叫負遷移。
7.B 【解析】實物直觀即通過直接感知要學習的實際事物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
8.C 【解析】題干所指是操作整合階段。
9.A 【解析】許多新信息,只有通過多次復述,才能存儲到長時記憶系統(tǒng)之中。
10.B 【解析】位置記憶法屬于精細加工策略中的記憶術(shù)。
11.D 【解析】認知心理學將問題解決看作對問題空間的搜索,理解問題的過程也就是頭腦中形成問題空間的過程。
12.A 【解析】當個體對某一道德準則有了較系統(tǒng)的認識,感到確實是這樣時,就形成有關(guān)的道德觀念。當認識繼續(xù)深入,達到堅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導自己的行動時,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13.C 【解析】7~8歲是第二次出現(xiàn)強迫現(xiàn)象的高峰年齡。
14.B 【解析】這一目標雖超越了單純的記憶,但也只是對所學材料意義的把握。
15.D 【解析】題干是對群體的解釋。
16.C 【解析】題干是對常模參照評價的解釋。
17.B 【解析】專家型教師在安排教學時是以學生先前知識為出發(fā)點的。
18.B 【解析】20世紀2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學廣泛地吸收其他學科的成果,極大地擴充了自己的內(nèi)容。
19.D 【解析】教師表達越清晰,學生的知識掌握越準確,學習效果越好。
20.A 【解析】教師角色扮演的先決條件是角色認知。
21.B 【解析】小學生的品德發(fā)展是從依附性向自覺性、從外部監(jiān)督向自我監(jiān)督、從服從型向習慣型過渡。在過渡中存在著質(zhì)變的關(guān)鍵年齡,這一年齡大致在三年級(9歲左右)。
22.C 【解析】好奇心可以引發(fā)個體進行各種探索活動。
23.C 【解析】題干是布魯納認知結(jié)構(gòu)說的核心思想。
24.C 【解析】這種任務能給他們提供最大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25.A 【解析】共同要素理論是桑代克等人在對知覺、注意、記憶和動作等方面進行的一系列實驗基礎上提出來的。
26.B 【解析】內(nèi)部反饋是操作者自身提供的感受反饋,外部反饋是自身以外的反饋。
27.B 【解析】在群體的壓力下,成員有可能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shù)人一致的行為,稱為從眾。
28.D 【解析】準確的結(jié)果反饋可以引導學生矯正錯誤動作,強化正確動作,并鼓勵學生努力改善其操作。
29.B 【解析】加里培林最早對心智技能進行研究,并且提出了心智技能按階段形成理論。
30.B 【解析】提問是精細加工策略的又一種重要方式。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