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4 頁:多選題 |
第 6 頁:判斷題 |
第 7 頁:情景題 |
第 8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選題
1.A 【解析】中國是世界上學校出現(xiàn)最早的國家,在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形態(tài)。
2.B 【解析】l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
3.C 【解析】人與人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教育要針對差異進行,即因材施教。
4.D 【解析】職業(yè)角色是相對單一的,教師職業(yè)卻具有多種角色的特點。他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5.C 【解析】多次測驗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表明該測驗是否可信。
6.D 【解析】這是夸美紐斯強調教育的自然性的具體體現(xiàn)。
7.D 【解析】見大綱對杜威的介紹。
8.B 【解析】我國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開始編寫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
9.C 【解析】楊賢江是我國最早試圖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教育問題的人,他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綱》。
10.C 【解析】l995年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1.B 【解析】我國把教學過程看做學生的一種特定的認識活動。
12.B 【解析】教學就是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思想、發(fā)展能力,而要達到這些目的,就必須通過上課。
13.A 【解析】孔子從研究人的本性出發(fā),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
14.A 【解析】柏拉圖認為人發(fā)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心靈的和諧達到完美的境地”,因此他將此定為教育的最高目的。
15.D 【解析】孔子提倡啟發(fā)式教育思想,題干中反映的正是這一思想。
1 6.B 【解析】學生從法律上講,是一個權利主體,他們享有一定的合法權益,而這些權益從他們的社會地位上體現(xiàn)了出來。
17.A 【解析】課程計劃體現(xiàn)了國家對學校教育的統(tǒng)一要求,是學校組織教育教學工作,確定工作步調的依據(jù)。
18.D 【解析】夸美紐斯以個體認識論為基礎創(chuàng)立了他的教學論。
19.B 【解析】班級授課制具有其他教學形式無法取代的優(yōu)點,是目前我國學校普遍采用的教學組織形式。
20.C 【解析】赫爾巴特使教育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并以心理學和倫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21.B 【解析】赫爾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學》。 ‘
22.D 【解析】小學教育目的貫穿于小學教育的全過程,對小學教育具有指導意義。
23.A 【解析】皮亞杰揭示了個體認知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即按照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形式運算順序發(fā)展。
24.A 【解析】受教育權是《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賦予學生的最主要的角色權利。
25.B 【解析】拓展型課程的重點在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26.D 【解析】見大綱中對古代埃及教育的介紹。
27.C 【解析】西歐封建社會為了更好地布道,讓老百姓信教,在舉辦宗教教育的同時,也適當講授一些讀寫知識。
28.C 【解析】《論語》是孔子的言論集,匯集了孔子的政治、哲學、倫理等思想,也包括教育思想。
29.C 【解析】義務教育不僅是受教育者的權利,也是他們必須履行的義務,因而具有強制性。
30.A 【解析】遺傳提供的可能性無論多大,都必須通過環(huán)境才能實現(xiàn)。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