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4 頁:多選題 |
第 6 頁:判斷題 |
第 7 頁:情景題 |
第 8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選題
1.D 【解析】題干是陶冶法的典型例證。
2.B 【解析】科技發(fā)展水平?jīng)Q定了教育者的知識水平和知識結構,必然會引起他們的教育價值觀念的改變。
3.A 【解析】題干是宗教神學的教育目的觀的核心論點。
4.A 【解析】教學是學校德育的基本途徑,而且教學始終具有教育性,因此,政治課和其他學科教學是德育的基本途徑。
5.B 【解析】奴隸社會由于剩余產(chǎn)品的出現(xiàn),產(chǎn)生了學校,也開始有了教師。
6.B 【解析】德育過程是由各種不同質(zhì)的要素組合而成的,它們的組合方式就是德育過程的結構。
7.D 【解析】題于是對說服法的具體解釋。
8.C 【解析】開展以班級規(guī)章制度為核心的常規(guī)管理,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內(nèi)容之~。
9.D 【解析】蘇格拉底“產(chǎn)婆術”的教學原則與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學原則相一致,均強調(diào)引導性和啟發(fā)性。A屬于循序漸進原則,B屬于因材施教原則,C屬于鞏固性原則。
10.C 【解析】人的身心發(fā)展不是一個勻速過程,有時快有時漫,不平衡。
11.C 【解析】課程論側(cè)重研究“教什么”,教學論側(cè)重研究“如何教”。
12.A 【解析】題于是人文主義課程觀的主要觀點。
13.B 【解析】由授課制演變史可知,l6世紀的歐洲是班級授課制的首行時代。
14.A 【解析】班主任要教育學生就要先了解學生,只有了解和熟悉學生的情況,才能從實際出發(f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對學生進行教育。因此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15.A 【解析】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教學的根本目的。
16.A 【解析】權益是指應該享受的不容侵犯的權利。教師申訴制度是一項專門保護教師權益法律制度。
17.B 【解析】學生文化補充和完善了學校文化,使其變得豐富多彩。
18.B 【解析】l7、18世紀,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許多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推進了科學的體制化。
19.D 【解析】這是韓愈《師說》中對教師作用的闡述。
20.B 【解析】人身自由權是指未成年學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動自由的權利。
21.B 【解析】每個人身心的發(fā)展都與別人不同,教育也不應完全相同。
22.B 【解析】少年期是身心劇烈變化的時期,少年表現(xiàn)出追求獨立的傾向,但他們的認識水平還很低,所以是“危險期”。
23.A 【解析】孔子提倡啟發(fā)式教學,題干反映的正是這一思想。
24.B 【解析】題干是對榜樣法概念的解釋。
25.D 【解析】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不同,對培養(yǎng)的人的規(guī)格要求也不同,因此,政治經(jīng)濟制度直接決定教育目的。
26.C 【解析】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也是教師工作的目的和使命。
27.A 【解析】班級是學生從事集體活動、結交好友的場所。
28.D 【解析】學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紀、道德方面的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等因素構成的,而德育過程是這幾方面統(tǒng)一發(fā)展的過程。
29.B 【解析】德育過程是對受教育者實施教育的過程,品德形成過程是個體努力去踐行道德信念,提高自身的過程,因此,二者的關系是教育與發(fā)展的關系。
30.B 【解析】上課開始時為使學生做好各種準備而進行的工作就是組織教學。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