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預測試題 |
第 3 頁:答案及解析 |
三、簡答題
1.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活動課程的內涵及特征”,這部分知識需要考生掌握。
【參考答案】活動課程又稱經(jīng)驗課程,它以學生從事某種活動的興趣和動機為中心組織課程,其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關于現(xiàn)實世界的直接經(jīng)驗和真切體驗。
活動課程的主要特點有:
(1)從學生的需要、興趣和個性出發(fā)設計課程。
(2)以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順序為中心進行課程的編制。
(3)主張學生在活動中探索,嘗試錯誤,學到方法。
2.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這部分知識需要考生理解。
【參考答案】加涅根據(jù)不同的學習結果,將學習分為五種類型:
(1)心智技能,表現(xiàn)為使用符號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認知策略,表現(xiàn)為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過程的內部組織能力。
(3)言語信息,表現(xiàn)為學會陳述觀念的能力。
(4)動作技能,表現(xiàn)為平穩(wěn)而流暢、精確而適時的動作操作能力。
(5)態(tài)度,表現(xiàn)為影響個體對人、對物或對某些事件的選擇傾向。
3.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有意義學習的條件”,這部分知識需要考生掌握。
【參考答案】從外部條件來看,有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在學習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學習能力范圍之內的。從內部條件來看,一是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shù)恼J知結構;二是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lián)系的傾向性;三是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fā)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有意義學習的目的,就是使符號代表的新知識獲得心理意義。
4.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系”,這部分知識需要考生理解。
【參考答案】(1)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區(qū)別
、僦R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知識有不同的形式,一種是陳述性知識,即“是什么”的知識;另一種是程序性知識,即“如何做”的知識。知識是能力基本結構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诩寄苁侵溉藗兺ㄟ^練習而獲得的動作方式和動作系統(tǒng)。技能也是一種個體經(jīng)驗,但主要表現(xiàn)為動作執(zhí)行的經(jīng)驗,因而與知識有所區(qū)別。技能可分為操作技能(動作是由外顯的肌體運動實現(xiàn),對象是物體)和心智技能(借助于內在的智力操作實現(xiàn),對象是觀念)。由于技能直接控制活動的動作程序的執(zhí)行,是能力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 -
、壑R并不等同于能力。知識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礎。但只有能夠廣泛應用和遷移的知識和技能,才能轉化為能力。能力不僅包含了一個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達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個人具有的潛力。知識與能力是有區(qū)別的。
(2)能力與知識、技能的聯(lián)系
、倌芰Φ男纬膳c發(fā)展依賴于知識、技能的獲得。
、谀芰Φ母叩陀謺绊懙秸莆罩R、技能的水平。從一個人掌握知識、技能的速度與質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
③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基礎,又是掌握知識、技能的結果。兩者是相互轉化、互相促進的。正確理解能力和知識、技能的關系,有助于科學地傳授知識、培養(yǎng)技能、發(fā)展能力,這對社會進步和個人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5. 【考查要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智力差異的類型”,這部分知識需要考生理解。
【參考答案】由于智力是個體先天稟賦和后天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個體智力的發(fā)展存在明顯的差異,包括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1)個體差異。反映在個體間和個體內。個體間的差異指個人與其同齡團體的常模比較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研究表明,人們的智力水平呈常態(tài)分布。智力的個體內差異,即個人智商分數(shù)的構成成分的差異。一般的智力測量都是由許多分測驗構成的。研究表明,兩個IQ分數(shù)相同的兒童,他們的智商分數(shù)的構成可能有很大差異。
(2)群體差異。指不同群體之間的智力差異,包括智力的性別差異、年齡差異、種族差異等。目前研究的基本結論是:第一,男女智力的總體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離散程度比女性大。第二,男女的智力結構存在差異,各自具有自己的優(yōu)勢領域。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