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答案及解析:單項選擇題;填空題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簡答題;論述題 |
三、簡答題
1.[參考答案]
(1)利用教材呈現(xiàn)技術,提高教材可懂度;
(2)設計教學活動,促進知識的理解;
(3)指導復習,促進知識的鞏固。
2.[參考答案]
(1)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
(2)注意練習周期,克服“高原現(xiàn)象”;
(3)提供恰當?shù)姆答仭?/P>
3.[參考答案]
(1)統(tǒng)籌安排學習時間。
(2)高效利用最佳時間。
首先,要根據(jù)自己的生物鐘安排學習活動;其次,要根據(jù)一周內學習效率的變化安排學習活動;再次,要根據(jù)一天內學習效率的變化來安排學習活動;此外,要根據(jù)自己的工作曲線安排學習活動。
4.[參考答案]
影響知識應用的主要因素有:
(1)知識的理解與鞏固的程度。知識學習的各個過程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知識理解得越深,知識鞏固得越牢固,則知識的應用就越迅速和正確、
(2)課題的性質。知識應用的難易與所解決課題的性質有關。一般說來,以抽象形式提出的課題比帶有具體情境的課題容易;單一的計算題比綜合應用題容易;單純的文字題比需要實際操作的課題容易。
(3)智力活動方式。學生解題時的智力活動方式對知識的應用有重要影響。例如,有的學生解題時缺乏目的性,盲目嘗試,有的卻能有目的、按步驟進行;有的缺乏思維靈活性,時常套用老方法,有的卻能隨機應變、靈活應用等。
(4)解題時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在應用知識解題時,如果缺乏動機或動機過于激烈、情緒過分緊張或滿不在乎、注意力不集中等,都會妨礙知識的應用。
5.[參考答案]
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指使?jié)撛诘膶W習動機轉化為學習的行動。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在于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tài)轉入活動狀態(tài),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
所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使學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單純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習慣的方法去解決,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望。
(2)根據(jù)作業(yè)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心理學家指出,動機強度與學習效率呈倒U型曲線,即學習動機的強度有一個最佳水平——動機水平適中時的學習效率最高。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來自學習結果的種種反饋信息,對學習效果有明顯影響。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饋的基礎上,再加上定性的評價,效果會更明顯,這就是獎勵與懲罰的作用。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xù)努力。
根據(jù)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個體以后的行為及動機,并且歸因方式可以訓練和改變。因此,可以通過改變主體的歸因方式來改變主俸今后的行為。
(5)注意內外動機的互相補充,相輔相成。
(6)注意個別差異。
6.[參考答案]
一般認為態(tài)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tài)或反應的傾向性。態(tài)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tài),而不是實行反應本身,態(tài)度不同于能力,雖然二者都是內部傾向。態(tài)度是通過學習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四、論述題
1.[參考答案]
常用的學習策略訓練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指導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教師先向學生解釋所選定學習策略的具體步驟和條件,在具體應用中不斷給以提示,讓其口頭敘述和明確解釋所操作的每一個步驟以及報告自己應用學習策略的思維,通過不斷重復這種內部定向思維,可加強學生對學習策略的感知與理解的保持。
(2)程序化訓練模式。程序化訓練就是將活動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條理的小步驟,在其適宜的范圍內,作為固定程序,要求活動主體按此進行活動,并經(jīng)過反復練習使之達到自動化程度。
(3)完形訓練模式。完形訓練就是在直接講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學生練習策略的某一個成分或步驟,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學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驟。
(4)交互式教學模式。交互式教學這種方法,主要是用來幫助成績差的學生閱讀領會,它是由教師和一小組學生(大約6人)一起進行的。旨在教學生這樣四種策略:
、倏偨Y——總結段落內容。
、谔釂枴崤c要點有關的問題。
③析疑一—明確材料中的難點。
、茴A測——預測下文會出現(xiàn)什么。
(5)合作學習模式。研究證明,以這種方式學習的學生比獨自總結的學生或簡單閱讀材料的學生,其學習和保持都有效得多。合作性講解的兩個參與者都能從這種學習活動中受益,而主講者比聽者獲益更大。
2.[參考答案]
(1)認真鉆研和深刻理解教科書中各章、節(jié)、目之間以及各篇課文之間的聯(lián)系,從整體上掌握教科書的框架、脈絡、知識、技能體系,并且通過教學,使學生也要對其正確理解和大體掌握。
(2)透徹理解教科書中每個章節(jié)的內容,備課時圍繞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來設計教學過程,設法調動一切教學手段,把重點和難點化為學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3)充分利用教科書,包括有關圖表、附錄等,都應當給予重視。
(4)由于最新的科學成果尚未在教科書中及時得到反映,教師還應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知識基礎等實際情況,靈活引進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學生能理解的有關學科的新知識。
(5)結合本地區(qū)的需要,適當補充本民族、本地區(qū)的鄉(xiāng)土材料。
(6)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好教科書。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