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多項選擇題 |
第 3 頁:是非判斷題;情境分析題 |
第 4 頁:答案: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 |
第 5 頁:答案:是非判斷題;情境分析題 |
三、是非判斷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1.教育心理學只研究學生的群體差異,不研究個體差異。( )
2.教育心理學•小學研究的對象是小學教育中教與學及其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動及其規(guī)律。( )
3.認知過程是學生借以獲得信息、做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 )
4.兒童過度焦慮的主要表現(xiàn)是對學習不感興趣,討厭學習。( )
5.道德具有社會共同性,因此不具有階級性。( )
6.問題的解決有兩種類型:一是常規(guī)性問題解決,二是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 )
7.記憶提取等單一的認知活動也可稱為問題解決。( )
8.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能有效地增強記憶。( )
9.一般來說,學習策略可以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 )
10.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心理學家認為,長時記憶中信息的相互干擾是導致遺忘的最重要原因。( )
11.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認為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有意義的學習中一定有遷移。( )
12.學習動機的強化理論是由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家提出來的。( )
13.發(fā)展到自律道德階段的兒童開始認識到規(guī)則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 )
14.兒童強迫行為是兒童情緒障礙的一個表現(xiàn),在正常兒童的發(fā)育過程中也可看到。( )
15.個別化教學是指學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 )
四、情境分析題(共25分)
(一)(本大題共2小題,第1小題6分。第2小題7分,共13分)
一位家長在星期一發(fā)現(xiàn)兒子上學時磨磨蹭蹭,遂追問是怎么回事,孩子猶豫了半天才道出實情。原來在上個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師召開全班同學會議,用無記名的方式評選3名“壞學生”,因有兩名同學在最近違反了學校紀律,無可爭議地成了“壞學生”;而經(jīng)過一番評選,第三頂“壞學生”的帽子便落在兒子頭上。這個9歲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學選出了18條“罪狀”。當天下午二年級組長召集評選出來的“壞學生”開會,對這三個孩子進行批評和警告,要求他們寫一份檢查,將自己干的壞事都寫出來,讓家長簽字,星期一交到年級組長手中。該家長當著孩子的面,沒有表示什么,簽了字便打發(fā)孩子去上學。隨后,她打通班主任的電話,詢問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說:“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壞的孩子,這是同學們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來的!碑斔|疑這種方法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時,老師卻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樹立的,不是別人給的,并說他們不認為有什么不對,其目的也是為了孩子好!弊詮倪@個9歲的孩子被評選為“壞學生”后,情緒一直非常低落,總是想方設法找借口逃學。
1.該教師的做法是否符合德育原則?( )[單選題]
A.符合
B.不符合
2.下列選項中哪些說法是正確的?( )[多選題]
A.該班主任的做法違反了德育原則中“以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
B.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教育中因勢利導,長善救失
C.德育過程中,只需要嚴格要求學生就能達到教育目的
D.德育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各種形式,不斷強化和發(fā)揚學生自身積極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狐貍和烏鴉》教學片段
學習了課文的最后一段,教師打出了幻燈片,烏鴉寂寞地站在一棵樹上。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只烏鴉的神態(tài),想一想:看著狐貍叼起了肉進了洞,烏鴉心里會想些什么?
生:烏鴉會很傷心,心想:唉,都怪我愛聽好聽話,才會上當。
生:烏鴉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愛聽好話,孩子們這時就有肉吃了。
老師正想總結,卻有一男生忽然站起來,說:“烏鴉心想:嘿!我長這么大,從來沒有聽誰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總算聽到了。不就是一塊肉嗎,孩子別急,我再給你們找去!鳖D時,全班哄堂大笑。
1.你認為老師應該怎樣對待這名男同學?( )[單選題]
A.批評
B.鼓勵、啟發(fā)
2.老師的這種做法體現(xiàn)了什么教學原則?( )[單選題]
A.直觀性原則
B.啟發(fā)性原則
C.鞏固性原則
D.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