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不定項選擇題1-15 |
第 2 頁:不定項選擇題16-30 |
第 3 頁:填空題;判斷說明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不定項選擇題 |
第 5 頁:參考答案:填空題;判斷說明題 |
第 6 頁:參考答案:簡答題;論述題 |
一、不定項選擇題
1.D
【解析】下位學習分為派生性的和相關性的歸屬學習。派生性的歸屬學習指新學習的知識從屬于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某一觀念,且僅是這個觀念的一個特例或是先前學過的命題中的一個例證。新知識只是舊知識的派生物,并不擴充、限制或改變原有知識的內涵。相關性的歸屬學習指新學習的知識從屬于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某一觀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觀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觀念所代表。因此,答案選D。
2.ABCDE
【解析】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是個系統(tǒng)過程,該系統(tǒng)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環(huán)境五要素。因此,答案選ABCDE。
3.D
【解析】20世紀60年代初,由布魯納發(fā)起課程改革運動,自此,美國教育心理學逐漸重視探討教育過程和學生心理,重視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因此,答案選D。
4.BCDE
【解析】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有如下主要特征:多維思維;思維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體邏輯推理。因此,答案選BCDE。
5.B
【解析】已有研究表明,2歲是口頭言語發(fā)展的關鍵期,4歲是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言語的關鍵期。因此,答案選B。
6.ABCDE
【解析】加涅按照學習結果將學習分成了五類:(1)言語信息。(2)智慧技能。言語信息的學習幫助學生解決“是什么”的問題,而智慧技能的學習要解決“怎么做”的問題。(3)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和思維的有內在組織的才能。
(4)態(tài)度。態(tài)度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內部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影響著個人對某種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動。(5)運動技能。因此,答案選ABCDE。
7.B
【解析】上位學習,又稱為總括關系,是指新概念、新命題具有較廣的包容面或較高的概括水平,這時,新知識通過把一系列已有觀念包含于其下面獲得意義,新學習的內容便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觀念產生了一種上位關系。因此,答案選B。
8.ABCD
【解析】觀察學習的過程:(1)注意過程,即對榜樣情景各方面的注意和知覺。(2)保持過程,即對示范信息的記憶,這是一個從外到內的過程。(3)復制過程,即自己仿照做出從榜樣情景中所觀察到的行為,這是一個從內到外的過程。(4)動機過程。因此,答案選ABCD。
9.ABD
【解析】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認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經歷三個階段,即認知階段、聯(lián)結階段和自動化階段。因此,答案選ABD。
10.C
【解析】學習者的練習曲線存在差異,表現(xiàn)在:第一,開始進步快;第二,中間有一個明顯的、暫時的停頓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進步較慢;第四,總趨勢是進步的,但有時出現(xiàn)暫時的退步。在練習中出現(xiàn)進步的暫時停頓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稱高原現(xiàn)象。因此,答案選c。
11.D
【解析】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它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點:(1)技能是通過學習或練習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為;(2)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來的。因此,答案選D。
12.BCDE
【解析】連續(xù)型操作技能是由一系列連續(xù)動作組成,換言之,操作動作本身是連續(xù)性的。如在開汽車、騎自行車、滑冰、跑步等活動中均由一系列連續(xù)動作完成。因此,答案選BCDE。
13.ACD
【解析】態(tài)度結構比能力結構更為復雜,因為前者除包含認知成分之外,還包含情感成分和行為成分。因此,答案選ACD。
14.ABD
【解析】大多數(shù)心理學家都認為,任何問題都含有三個基本的成分:一是給定的條件,這是一組已知的關于問題的條件的描述,即問題的起始狀態(tài)。二是要達到的目標,即問題要求的答案或目標狀態(tài)。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礙。因此,答案選ABD。
15.ABE
【解析】道德情感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種:一是直覺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fā)生的情感體驗。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過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象而發(fā)生的情感體驗。三是倫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識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因此,答案選ABE。
16.C
【解析】一般認為,態(tài)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認同是其經歷的第二個階段,它是指在思想、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fā)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因此,答案選C。
17.A
【解析】原型啟發(fā)是指從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原型是指對解決問題起啟發(fā)作用的事物。由于看到鳥的飛翔而發(fā)明了飛機。鳥是原型,對飛機的發(fā)明起到了啟發(fā)作用。所以,這種創(chuàng)造活動的主要心理影響機制是原型啟發(fā)。因此,答案選A。
18.B
【解析】發(fā)散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非邏輯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成分,在各種創(chuàng)造活動中都起著重要作用,貫穿整個創(chuàng)造活動的始終。因此,答案選B。
19.BCD
【解析】學習動機是引發(fā)和維持個體學習活動,并將學習活動引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動力機制,這種動力機制表現(xiàn)為推力、拉力和壓力三種動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答案選BCD。
20.ABC
【解析】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遜(Dodson)認為,最佳的動機激起水平與作業(yè)難度密切相關:任務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較高;任務難度中等,最佳動機激起水平也適中;任務越困難,最佳激起水平越低。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遜定律(簡稱倒“U”曲線)。因此,答案選ABC。
21.B
【解析】在識記中,給人以強烈情緒反應的或形象生動鮮明的人或事,容易無意識記。在學習中,要盡量地運用這些條件,如培養(yǎng)學生對某門學科的興趣,來加強隨意識記。利用無意識記的方法是復述策略中的一種。因此,答案選B。
22.D
【解析】學習一種新材料時運用聯(lián)想,假借意義,對記憶亦很有幫助,這種方法被稱為諧音聯(lián)想法。因此,答案選D。
23.AB
【解析】根據遷移的性質不同,即遷移的影響效果不同將遷移劃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負遷移指兩種學習之間的相互干擾、阻礙。因此,答案選AB。
24.CDE
【解析】根據遷移過程中所需的內在心理機制的不同,可以將遷移分為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重組性遷移。同化性遷移是指不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直接將原有的認知經驗應用到本質特征相同的一類事物中去。順應性遷移指將原有認知經驗應用于新情境中時,需調整原有的經驗或對新舊經驗加以概括,形成一種能包容新舊經驗的更高一級的認知結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重組性遷移指重新組合原有認知系統(tǒng)中某些構成要素或成分,調整各成分間的關系或建立新的聯(lián)系,從而應用于新情境。因此,答案選CDE。
25.ABC
【解析】影響心理健康不外乎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的因素。因此,答案選ABC。
26.ABC
【解析】多動癥兒童行為主要特征有:(1)活動過多。這種兒童的好動與一般兒童的好動不同的是,他們的活動是雜亂的、缺乏組織性和目的性的。(2)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專注于一種活動,做事經常有頭無尾,丟三落四。(3)沖動行為。經常未經考慮就行動,在做集體游戲時,難以耐心等待。有時突然喊叫,襲擊別人。因此,答案選ABC。
27.ACD
【解析】專家型教師和新教師在課時計劃、課堂教學過程和課后教學評價三個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答案選ACD。
28.B
【解析】羅森塔爾等人對教師的期望進行了研究,對小學生做了一次所謂的學習潛力測驗,得出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傳送給學生,學生會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的結論,羅森塔爾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的典故,把教師期望的預言效應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人將之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因此,答案選B。
29.C
【解析】關鍵期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這個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其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已有研究表明,2歲是口頭言語發(fā)展的關鍵期,4歲是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言語的關鍵期。因此,答案選C。
30.C
【解析】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學習規(guī)律,指一個聯(lián)結的后果會對這個聯(lián)結有加強或削弱作用。在對某個情境作出一個反應之后,如果伴隨著一種滿意的事件,那么這個反應與情境之間的聯(lián)結就會增強。相反,如果這個反應之后跟隨的是一個不滿意的時間,這個聯(lián)結的力量就會減弱。因此,答案選C。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