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高中美術《中國古代陵墓雕塑》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教師播放音頻《兵馬俑幻想曲》,請學生仔細聆聽并思考音頻帶來什么樣的感受,能聯(lián)想到什么?學生回答出緊張震撼的感受,聯(lián)想到千軍萬馬的場景,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以秦始皇的兵馬俑為切入點引出課題《中國古代陵墓雕塑—秦始皇陵兵馬俑》。
活動二:直觀感知
1.以談話法的方式,讓學生來說一說對兵馬俑的了解。根據(jù)課前搜集的關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知識,學生了解1974年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東側,發(fā)掘了史無前例的驚人寶藏——秦嶺隨葬陶質兵馬俑雕塑群。其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堪稱世界雕塑群之最,是讓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藝術瑰寶和偉大奇跡。
2.教師用多媒體播放關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視頻,讓學生欣賞并思考:視頻中都展現(xiàn)了什么內容?學生觀察回答:視頻中呈現(xiàn)了8000件整齊緊密排列的兵馬俑陣容及生動寫實的兵俑、騎兵俑、車兵俑、弓弩手、將軍俑等,體會雕塑群帶來的排山倒海氣勢。
活動三:形式分析
1.教師出示秦始皇陵兵馬俑內景圖,請學生思考,從整體來看兵馬俑有什么樣的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在總體布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復,造成排山倒海的氣勢,使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
2.教師繼續(xù)追問:雕塑作品都表現(xiàn)了哪些形象?學生們仔細觀察得出有將軍俑,還有武士傭,他們有的身著盔甲,有的身著戰(zhàn)袍,一個個披堅執(zhí)銳、挾弓挎箭,精神抖擻。
3.教師截取秦始皇陵兵馬俑局部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小組討論兵馬俑的人物形象有什么樣的特點?并安排小組代表回答:他們顏面表情,尤其是相貌、發(fā)型各不相同,人物性格更是刻畫入微,有的沉著勇敢,有的活潑爽朗,有的剛毅勇猛,有的意氣昂揚,形象崇尚寫實,手法嚴謹;性格鮮明,形象生動。
4.教師組織學生嘗試模仿兵馬俑的動作和神態(tài),以此加深對兵馬俑藝術特色的體會。
活動四:總結領悟
請學生小組討論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特色。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秦陵兵馬俑在塑造藝術上采用生動寫實的手法,可謂“致廣大而盡精微”。充分體現(xiàn)了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的繁榮昌盛,同時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雕塑家的才能和智慧,是舉世罕見的雕塑遺產,是讓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藝術瑰寶和偉大奇跡。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活動五:比較鑒賞
教師展示西漢《馬踏匈奴》,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討論:西漢雕塑作品《馬踏匈奴》的藝術特色,學生派小組代表回答:《馬踏匈奴》是西漢時期霍去病墓石刻的代表,石刻雕塑運用循石造型表現(xiàn)匈奴人手拿弓箭仰面朝天,被無情地踏在腳下,蜷縮著身體進行垂死掙扎,顯得那樣渺小、丑陋。石刻作品造型簡潔,風格粗狂,氣勢宏大,形象生動寫實,表現(xiàn)出漢石刻深沉雄大、生動寫實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對秦漢雕塑的歷史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并鞏固鑒賞雕塑的角度和方法。
活動六:小結作業(yè)
1.請學生主動匯報本堂課都有什么收獲和體會,教師總結升華:秦始皇陵兵馬俑是我國古代雕塑家的才能和智慧的結晶,是舉世罕見的雕塑遺產,也是值得我們每位中華兒女引以為豪的藝術瑰寶和偉大奇跡。
2.課后請學生搜集查閱資料,了解我國古代雕塑其他時期的雕塑特點,或者選擇自己喜歡的雕塑作品進行自主鑒賞,感受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魅力,下節(jié)課分享交流。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請簡單介紹一下秦漢雕塑的特點
【參考答案】
秦漢雕塑的總體特點是: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力量將中國雕塑推向了高峰,為中國雕塑的歷史留下了輝煌的一頁,稱為中國雕塑史上的第一個高峰。藝術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大型紀念性石雕的出現(xiàn)和標志性明器雕塑的產生,以及工藝性雕塑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將雕塑藝術視作宣揚統(tǒng)一功業(yè)、顯示王權威嚴、美化陵園建筑、紀念功臣將帥的有力工具。
秦代雕塑主要追求寫實逼真,主要代表作品是秦始皇陵兵馬俑,以“致廣大而盡精微”之勢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而漢代雕塑講究寫實生動,主要代表作品為霍去病墓前石刻,以獨特的循石造型表現(xiàn)出漢石刻的深沉雄大。
2.請談一談你對雕塑藝術的認識
【參考答案】
雕塑是一種重要的造型藝術。雕塑是立體(三度空間)的空間藝術和視覺藝術,它是一定的物質材料制作除具有實體形象的藝術品。所謂雕塑,就是運用一定的物質基礎,通過雕、刻、塑等手法,創(chuàng)造出各種立體藝術形象的藝術門類。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與塑造兩大類,故被稱為雕塑。
雕塑包含著雕刻與塑造兩種創(chuàng)作的手法。雕是運用金屬工具對木、石、骨等硬質材料,由外及里或雕或刻或鑿,是一個減法過程。塑,是用泥或橡皮泥等可塑性材料,從無到有塑造出立體的造型,采用的是一個加法的方式?傊袼苁且环N可以觀賞、觸摸的立體造型。
雕塑在表現(xiàn)形式上主要分為圓雕、浮雕(高浮雕、淺浮雕)、透雕三類,雕塑的材料一般分為可塑性材料和硬質材料。主要的表現(xiàn)材質有泥、石頭、青銅、木頭、磚、陶瓷等。
雕塑的風格類型:寫實雕塑、裝飾雕塑、抽象雕塑。
高中美術《方寸之間,意義無窮》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教師播放電視劇《齊白石》中齊白石刻苦學習篆刻的片段。請學生仔細觀看視頻并思考齊白石老先生之所以被稱為“三百石印富翁”和哪種藝術有關?學生回答出篆刻之后,教師繼續(xù)引導發(fā)問:古人為什么說篆刻藝術是“方寸之間,意味無窮”呢?帶著問題探究,教師揭示課題。
活動二:直觀感知
1.多媒體播放關于篆刻的紀錄片,讓學生了解篆刻是指鐫刻印章的通稱。印章字體,一般采用篆書,先寫后刻,故稱篆刻,它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tǒng)藝術門類,是中華文明發(fā)展的標志。
2.多媒體繼續(xù)播放篆刻的紀錄片,請學生根據(jù)紀錄片的講述概括篆刻的發(fā)展歷程。
3.學生發(fā)表意見,教師引導介紹篆刻在奴隸社會是交接憑信的工具,而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生產的發(fā)展和政權的日益膨脹,它使用范圍逐漸擴大,唐代出現(xiàn)文人齋號印,宋元印章與“文人畫”相聯(lián)系,注重詩書畫印相結合,明清時期篆刻與書畫并駕齊驅,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
活動三:形式分析
1.教師通過播放篆刻的紀錄片第二集,請學生思考,印章在歷史上都有哪些名稱,你能說出他們的涵義嗎?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①璽:天子專用,象征至高無上的皇權。②印:秦漢時期的官方印章。③章:兩漢官印和魏晉六朝將軍印。④印章: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將“印”和“章”連用。⑤印信:漢魏的大量私印中有稱某某“印信”的,所以印信也被看作印章的一種別稱。
2.教師引導學生將多媒體出示的印章和它的名稱、朝代相對應,感受篆刻藝術的魅力。
學生交流回答:皇后之璽——西漢;軍曲侯印——東漢;凌江將軍章——十六國;王業(yè)之印信——東漢。
3.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篆刻紀錄片的第三集,請學生前后四人為一小組討論印章在歷史上都有哪些用途?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①書信的封泥。②記名器物、佩戴、殉葬、烙馬等。③用于鑒藏公私圖書字畫和作者姓名款識。
活動四:總結領悟
請學生根據(jù)播放的篆刻紀錄片繼續(xù)小組討論篆刻藝術成就。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篆刻與書畫作品有著相互映襯的作用,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同時,在鑒定書畫作品的真?zhèn)畏矫,這些印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印章的價值由商、周、秦、漢的先民手中作為實用憑信工具發(fā)展而來,在這方寸之間,蘊涵著漢字造型的無窮變化。
活動五:比較鑒賞
教師展示《封泥》《俊卿之印》等印章,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其藝術特點,進一步深化對篆刻的歷史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并鞏固鑒賞篆刻作品的角度和方法。
活動六:小結作業(yè)
1.請學生主動匯報本堂課都有什么收獲和體會,教師總結升華:篆刻是一門古老而獨特的藝術形式,它以漢字中的篆書為基本載體,以中國文化傳統(tǒng)為底蘊,與傳統(tǒng)書畫并駕齊驅,風格別具,神采照人。
2.課后請學生搜集查閱資料,了解我國古代都有哪些篆刻大師,找一找他們的篆刻作品,嘗試著用自己的語言去賞析并寫一個二百字的短評。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什么叫“白文”?
【參考答案】
陰刻的字叫白文,就是刻的字是凹進的,刻字時把反寫的字挖掉,留下字邊上的料,章刻成后,沾了紅印泥后,敲岀來的字顯示“白文”就是“白色的文字”的意思。
2.秦以前有篆刻嗎?該怎么表明身份?
【參考答案】
秦代以前是有篆刻的。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即現(xiàn)代稱為甲骨文)。這些文字刀鋒挺銳,筆意勁秀,具有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戰(zhàn)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或鉨,璽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金屬上刻制的。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規(guī)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tǒng)稱“印”,從此鉨就廢而不用了。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
在秦代以前的先秦時期,由于篆刻的發(fā)展不是很完善,所以并不是表明身份的用具,當時最常用的表明身份的物件是青銅器中的鼎,在西周的時候就有明確的規(guī)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地位較低的士用三鼎。而隨著春秋戰(zhàn)國期間的禮崩樂壞,鼎漸漸的退出了歷史舞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篆刻中的印章才漸漸的成為中國人表明身份的用具。
高中美術《造船林》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趣導入
教師播放歌曲《白樺林》并同時展示列維坦的《白樺叢》,并提出問題:給你什么感受?學生回答:歌美、畫寫實。教師繼續(xù)提問:列維坦屬于哪個繪畫流派的畫家?在部分學生指出是巡回畫派的風景畫家后,教師介紹巡回畫派并引出畫家希施金,由此揭示課題。
活動二:直觀感知
1.教師播放希施金簡介短片,并提出問題:請簡要介紹希施金。
學生回答后師生共同總結:希施金(1832—1898)是19世紀俄國巡回展覽畫派最具代表性的風景畫家之一,也是19世紀后期現(xiàn)實主義風景畫的奠基人之一。
2.教師展示《造船林》,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這幅油畫主要描繪了什么內容?給你什么感受?
學生觀察并回答:這是一幅以風景為主題的油畫,畫面描繪了一棵棵粗壯勻稱的大樹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精神,林邊的小溪清澈見底。給人以美的感受。
活動三:形式分析
1.教師繼續(xù)展示《造船林》,并追問:作品為什么有美的視覺感受?請從構圖、色彩、筆觸方面進行分析其藝術特點。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這幅作品描寫希施金故鄉(xiāng)愛拉布尼近郊的風景。畫面布局豐滿、生動自然,色彩真實亮麗,光線微妙。筆觸細膩寫實。繁木菁林,疏密有致,大森林的美與神秘,被渲染得淋漓盡致,可謂美不勝收。該作品在他晚年的作品中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在世界表現(xiàn)風景的題材中,也是一幅成功之作。
2.教師播放希施金故鄉(xiāng)風景視頻,設置小組討論并提出問題:結合視頻感受作品的情感,作者通過這樣的畫面想表達什么情感?除了個人情感外,畫面還有哪些意義?討論結束后,推選小組代表發(fā)言。
學生討論回答:當面對這幅作品時,森林中的幽靜而富有生機的氣息好像迎面而來,仿佛走進了極具詩意的大自然。這一切把人帶入了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凝聚著作者對俄羅斯大自然的熱愛與贊美。林木的形象雄偉豪放,獨具個性,顯示出俄羅斯民族的性格。
教師總結:作品運用現(xiàn)實主義手法表現(xiàn)了俄羅斯的富饒和美麗。希施金所描繪的林木,無論是獨株,還是叢林都帶有史詩般的特質。他一生為萬樹傳神寫照,描繪俄羅斯北方大自然的宏偉壯麗,探索森林的奧秘,被人們譽為“森林的歌手”。
活動四:總結領悟
1.教師設置自由發(fā)言活動:思考并用自己的語言簡單總結巡回畫派。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升華:巡回畫派畫家提倡面對現(xiàn)實,主張藝術要有思想性,在表現(xiàn)風景題材時,描寫簡樸、雄偉的大自然,著意表現(xiàn)自然內在的詩意和美。
2.師生共同總結鑒賞西方油畫作品的角度和方法:通過敘述、形式分析、解釋、評價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畫面內容、藝術特色、情感表達或意義。
活動五:比較鑒賞
教師出示希施金《松樹林之晨》,提示學生根據(jù)《造船林》的鑒賞方法賞析此畫,并請學生以講老師的角色為同學們介紹這幅作品,進一步深化對希施金的油畫作品的理解。
學生以老師的角色和同學們共同分享:《松樹林之晨》描繪了朝霧彌漫,金色的陽光透過朝霧灑向林間,幾只活潑可愛的小熊在母熊的帶領下,正在嬉戲玩耍。大片松林雖然布滿了整個畫面,錯落有致,主次分明,給人以開闊、深遠的感覺。畫面用色清新、明快、儲蓄而豐富,充滿了朝氣,傾注了畫家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活動六:小結作業(yè)
1.請學生主動匯報本堂課都有什么收獲和體會。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升華:通過本課學習感受到俄羅斯巡回畫派中風景畫的現(xiàn)實主義藝術魅力,加深我們對世界文化多元性的認識。
2.課后請學生搜集查閱資料,了解俄羅斯巡回畫派其他畫家及主要代表作品,課下與同學們交流分享。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請簡單介紹一下你知道的現(xiàn)實主義畫家。
【參考答案】
1.卡拉瓦喬是意大利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畫家。
2.卡拉瓦喬是一位具有獨特個性和風格的藝術家,他的藝術旨趣是描寫親眼所見的真實,他不回避丑,也不遵循古典模式,不承認任何既定的法則,而是虔誠地描寫生活中平凡的或下層生活中的普通形象。
3.在手法上,卡拉瓦喬大膽地處理光線,用光作為塑造形象、構圖布局、突出戲劇性主題的重要手段?ɡ邌獭鞍殃幇捣◣нM了明暗對照畫法”。其實很久以前畫家們就運用了明暗對照畫法,但是卡拉瓦喬真正確立了這種技法,這種畫法加深了陰暗部分,用一束眩目的光刺穿對象。這對17世紀歐洲繪畫有深遠的影響,尤其對后面的巴洛克藝術的產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有人稱他是“推開l7世紀大門的人”。
2.請簡單分析巡回畫派畫家列賓油畫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參考答案】
[作品背景]在19世紀下半葉革命民主主義進步思潮的影響下,俄國巡回畫派興起。《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巡回畫派代表畫家列賓的成名作。
[畫面內容]畫面描繪了一隊衣著襤褸的纖夫拉纖的場景。纖夫共11人,分為三組。大部分表情肅穆的人物以及目視前方的少年,似乎代表了對困窘的生活麻木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藝術特色]畫面構圖由近及遠水平展開。全畫以淡綠、淡紫、暗棕色描繪昏暗迷蒙的背景,使氣氛顯得慘淡,加強了全畫的悲劇性。真實的再現(xiàn)了下層人民的悲苦生活。
[整體評價]這幅作品是批判現(xiàn)實主義油畫的杰作,也是巡回展覽畫派的重要力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