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在PPT上展示兩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比阿爾卑斯山更高”,并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知道這兩句話是誰說的嗎?
學生紛紛猜測之后,教師引出拿破侖,并提問:拿破侖在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他造就了怎么樣的一個帝國?以此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建立帝國
1.拿破侖其人
教師在PPT上展示拿破侖少年的生平,請學生扮演歷史小故事家,介紹他傳奇的一生。
2.帝國的建立
教師在PPT上給出表格,請同學閱讀教材,補充完整拿破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二)鞏固帝國
教師設置情境:假如你是拿破侖,建立帝國之后,你會從哪些方面鞏固你的國家?學生紛紛發(fā)言,教師引導學生從對內和對外兩個角度分析。
1.對內:制定和頒布了《拿破侖法典》
教師展示《拿破侖法典》的材料,并提問:法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對歐洲產生了什么影響呢?
學生閱讀材料進行回答,教師總結:《拿破侖法典》第一次確認了民事權利平等、財產所有權和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它以法律形式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打擊了封建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對外:抗擊反法聯(lián)盟
過渡:除了對內鞏固政權之外,此時的法國還面對著反法聯(lián)盟的干涉,為此,拿破侖發(fā)動了一系列對外戰(zhàn)爭。
教師展示法蘭西第一帝國極盛圖,及拿破侖對外戰(zhàn)爭的史料,并提問: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拿破侖的對外戰(zhàn)爭呢?
學生結合圖片及史料思考、發(fā)言,最后教師總結:拿破侖的對外戰(zhàn)爭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但是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的利益,激起當地民眾的反抗。
(三)帝國覆滅
過渡:顯赫一時的拿破侖帝國在對外戰(zhàn)爭的激蕩下如曇花一現,走向了滅亡,那么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到底經歷了什么歷程呢?
1.教師展示下列《拿破侖率軍遠征俄羅斯》《拿破侖第一次流放前向士兵告別》《萊比錫戰(zhàn)役》《滑鐵盧戰(zhàn)役》圖片,請學生歸納帝國覆滅的過程。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812年,拿破侖遠征俄國,遭遇慘敗;1813年萊比錫戰(zhàn)役使拿破侖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破滅;1814年反法聯(lián)軍開進巴黎,把拿破侖趕下臺;1815年拿破侖重登皇位,在滑鐵盧展開會戰(zhàn),法軍全線潰敗,拿破侖的政治生命從此結束。
2.學習完拿破侖的活動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思考:我們應如何評價拿破侖?
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相互交流和啟發(fā),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要了解杰出歷史人物的復雜性和重要貢獻,必須一分為二的評價歷史人物。拿破侖是法國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他統(tǒng)治法國期間,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頒布的《民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第一部法典,為后來許多歐洲國家所效法。拿破侖發(fā)動的對外戰(zhàn)爭,一方面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把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帶到了歐洲各地,另一方面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1.小結:師生共同以板書為線索進行總結。
2.作業(yè):比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異同,以此為主題,制作手抄報,下節(jié)課分享。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簡單說一說拿破侖能夠上臺的原因。
【參考答案】
(1)拿破侖上臺的必然性:形勢需要;大資產階級從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秩序出發(fā)需要;中、小資產階級和廣大工農從維護自己在革命期間的既得利益出發(fā)需要。
(2)拿破侖上臺的偶然性:拿破侖有出色的軍事才能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并得到了法國銀行家、軍火商和軍隊的支持,使他能夠在法國需要這樣一個人物的時候,恰恰由他來充當這個角色,確屬偶然。
2.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參考答案】
知識與能力目標:能簡述拿破侖帝國興亡的基本情況;掌握拿破侖的統(tǒng)治措施;理解《拿破侖法典》的重要地位。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資料,提高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拿破侖功過的分析,提高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拿破侖的活動,樹立辯證看待歷史人物的唯物史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