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點4:教師應扮演的角色
教師角色是指教師根據(jù)社會的期望和職責要求,而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模式,或行為的人格體現(xiàn),反映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或身份。教師的行為是受其角色規(guī)定支配的。
教師的角色很多。美國學者麥金太爾在《教師角色》一書中列舉了10種角色,諸如輔導者、組織者、政治角色、法律角色等。另一位美國學者林格倫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中把教師的角色分了三大類,有教學與行政的角色(如教學人員、社會榜樣、課堂管理員、青年團體工作者等)、心理定向的角色(人際關系藝術家、社會心理學家、臨床醫(yī)師等)、自我實現(xiàn)的角色(助人者、學者、父母形象等)。
教師的角色是隨著社會和教育的發(fā)展而變化的!秾W會生存》一書中說:“從終身教育的立場和當前人類知識的現(xiàn)狀來看,把教師稱為‘師長’(Masters),這是越來越濫用名詞。教師的職責現(xiàn)在已經(jīng)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xiàn)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xiàn)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庇纱丝梢,教師的角色正在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變化。
根據(jù)現(xiàn)代社會的特點、學生的期望、教育教學的目標,一般認為,現(xiàn)代的教師應該扮演好以下角色。
(一)診斷者
所謂診斷者,是指教師應對學生現(xiàn)有的各方面情況、特點、原因等進行了解、分析和判斷。診斷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
為什么教師要扮演好診斷者的角色?這是因為學生不僅有共同的年齡特征,而且有個性差異。教師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具體情況,就不可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就不可能因材施教,教育的效果就不會好。教師的工作應該像醫(yī)生一樣,先診斷,再開藥,先了解學生,然后對學生實施有針對性地教育。魏源曾說:“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長,避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
教師怎樣才能做好診斷者?
首先,教師要掌握關于人的一系列知識,包括生理學知識、醫(yī)學知識、心理學知識、發(fā)展心理學知識、個性差異心理學知識等,教師不懂人,就無法對學生作出科學的診斷。
其次,教師需要掌握一系列教育診斷的工具和方法,包括觀察、談話、問卷、測量、分析作品等方法。
再次,教師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多做診斷性評價工作,比如,在備課中,要“備學生”,要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已有經(jīng)驗、能力進行分析;在管理中,可以建立學生的檔案,搜集學生的資料,為分析診斷奠定基礎;在研究中,能夠寫學生的個案分析報告,對學生的表現(xiàn)、特點、成因進行分析,并提出教育的對策。這方面的實際情況是不理想的,因此,教育常常被批評為“沒有人格的教育”。
(二)傳授者
傳授者,是指教師應向學生傳播思想、道德和知識。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苯處熥鳛橹R的傳授者的角色由來已久,是教師最原始最基本的角色。
教師之所以應該成為傳授者,這是因為:首先,傳授是教育的基本方式,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要依靠傳授這一基本手段:其次,就知識的掌握和素養(yǎng)水平看,相對而言,學生是不知者、少知者,而教師是已知者、多知者,他們“聞道在先,術業(yè)有專攻”。因此,教師應向學生傳授思想、道德和知識。
教師要當好傳授者,最重要的條件,首先是自己勤于學習,知識豐富,注重修養(yǎng),品行端正,正如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一樣:“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逼浯,教師還要掌握傳授的方法和技能,既要善于言傳,更要注重身教。
(三)評價者
評價者,是指教師應對學生學習、發(fā)展的過程與結果進行評價。評價的目的:一是檢查學習與發(fā)展的質量、效果:二是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fā)展的動力。評價包括許多方面,既有過程性評價,也有終結性評價。
評價是教育的手段之一,對于檢查學生的學習質量和促進學生學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對于課程的評價作了比較詳細地規(guī)定,目的就是幫助教師掌握評價這種手段,以促進教育教學。
教師怎樣才能成為良好的評價者和激勵者?
首先,要端正評價觀,即評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要過分看重終緒性的評價,要更多地重視形成性評價,發(fā)揮評價對學生發(fā)展的作用。
其次,教師要掌握評價的基本理論和常用的評價方法,包括觀察記錄、問卷調查、談話、測驗、檔案袋方法、活動作業(yè)評價等。教師要會出題出卷,會判卷。
再次,教師還要注意與家長、學生就評價結果進行溝通,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同時利用評價的結果指導教學設計與教育方案。
最后,教師要學會激勵的策略,既要善于批評,更要善于表揚,還要善于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進步。
(四)指導者
指導者,是指教師要善于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它更強調教師的引導、輔導、幫助等職能,更強調個別化教育的方式,更強調幫助學生解決存在的問題和困惑。指導的內容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學習指導(學業(yè)指導),二是生活指導(思想、心理等方面)。
教師為什么要做好指導者?
首先,由于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繁榮,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除了學校、教師外,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wǎng)絡、其他人群等,都是信息的來源,因此,教師給學生知識的任務就顯得不那么十分重要了,但教師的指導作用應加強。
其次,對學生的自主發(fā)展的要求更高了。由于知識學不勝學,要求學生能夠在生活中自己獨立地不斷地獲取知識,成為終身學習的自學者。所以,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善于指導學生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再次,由于升學競爭的激烈,學校生活的單調,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恐懼等情緒,此時需要教師給予指導和幫助。
此外,學生容易出現(xiàn)大量生活問題、思想問題,比如學校暴力、性問題、思想混亂、價值沖突等,也給教師提出了新的課題和任務。
教師怎樣才能做好指導者?
第一,要了解學生發(fā)展的知識,包括思想品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方法、學習的規(guī)律和方法、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其規(guī)律,這是成為指導者的必備條件。
第二,要有與學生平等交流的態(tài)度,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權威和裁判,能夠細心傾聽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是指導的心理基礎。
第三,教師要懂得思想指導、行為指導、心理輔導的知識和方法,改變課堂教學的“滿堂灌”模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比如自學輔導、發(fā)現(xiàn)教學、討論教學、活動教學等,改變德育單純說教的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主的活動方式,通過教育教學模式的變化,使學生的主動活動與教師的指導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四,建立學習、生活與心理輔導的機制,安排出相應的時間,創(chuàng)造有利于溝通的場所和空間,是發(fā)揮指導者角色作用的條件。
第五,教師也要善于自主學習,努力保持心理健康和身心快樂,在指導時有說服力和示范性。
(五)研究者
研究者是指教師應把教育教學工作中碰到的問題作為研究的課題,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以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
教師成為教育研究者很有意義,這已經(jīng)成為大家的共識。
首先,對教育工作而言,教育本身非常復雜,不可能按固定程序和統(tǒng)一的模式工作,這就需要教師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教師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邏輯、哲學基礎和創(chuàng)造性質來說,本來就不可能不帶有研究因素!苯處熱槍ぷ髦械膯栴}開展研究,能夠促進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工作科學化,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其次,對教師的發(fā)展而言,教師研究對于改變教師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由經(jīng)驗型轉變?yōu)檠芯啃?,提高教師的理論和學術水平,提高教學反思的能力,發(fā)揮教師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熱情,提高教師自身的生活質量,都是很有意義的。
教師研究是必要和有意義的,教師還有許多先天的研究優(yōu)勢,他們在教育活動中能夠發(fā)現(xiàn)大量需要研究的問題,能夠隨時隨地搜集學生的資料,能進行教育改革實驗,這些往往是專業(yè)研究人員所不具有的。
(六)管理者
管理者,是指教師應該對學生在學校的主要學習活動進行組織管理。管理的主要方面包括課堂管理、班級管理、集體活動管理等。具體又有制訂計劃、編班編組、選拔學生干部、維護紀律和秩序等方法。
為什么要做好管理者?因為學生在學校是以一定的組織形式進行學習和活動的。有組織,就需要管理。上課時,需要對課堂進行管理;開會時,需要對會議秩序進行管理;活動時,需要對活動的安排和開展進行管理。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這個角色的作用在于為教育活動的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和秩序,使學生的活動有計劃、有組織、有秩序、高效率。
教師要做好管理者,需要掌握學生管理和課堂管理的知識、方法,同時要善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自我管理。
(七)協(xié)調員
協(xié)調員,是指教師應在家庭、社會、學校教育系統(tǒng)中發(fā)揮協(xié)調和主導的作用,使各種教育因素形成合力,有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教師所以要成為協(xié)調員,主要是由于教育是個系統(tǒng)工程。教育活動不只是局限于學校的范圍之內,而是家庭、學校、社區(qū)和其他社會機構共同的事業(yè),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此外,在多樣化的教育中,教師由于是教育專業(yè)人員,受過專門訓練,因此可以成為教育共同體的協(xié)調員,發(fā)揮主導作用。
國際教育大會第45屆會議通過的《加強教師在多變世界中的作用的教育》建議書中,對此進行了闡述:“面臨著其他信息提供者和社會化機構的作用的不斷增強,人們期望教師將擔負起道德指引和教育指引的作用,使學習者能夠在大量的信息和不同的價值觀中不迷失方向。正是通過發(fā)揮他們在不同合作者提供的教育活動中作為協(xié)調者的功能,直接為了共同的教育目標,現(xiàn)代的教師成為社會中有效的變化的人員。”
教師要成為有效的協(xié)調員和引導者,需要有教育的系統(tǒng)觀,需要有良好的溝通技能,需要加強和完善與家庭、社區(qū)的合作渠道和機制。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證《中學綜合素質》沖刺卷匯總 | 《中學綜合素質》各類試題
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模擬卷匯總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