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師資格自考心理學臨考章節(jié)背誦要點匯總
第九章 人際交往與社會影響
人際交往的心理需要:本能、合群需要、自我肯定需要
鏡像自我:個體的自我概念就引導自己塑造了實際的自我,否則,個體就無法正確認識自己。
人際交往的理論
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
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1包容需要指個體想要與人接觸、交往、隸屬于某個群體,與他人建立并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系的需要。
2支配需要指個體控制別人或被別人控制的需要,是個體在權利關系上與他人建立或維持滿意人際關系的需要。
3情感需要指個體愛別人或被別人愛的需要,是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建立并維持與他人親密的情感聯(lián)系的需要。
六種基本的人際行為傾向
上述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都可以轉(zhuǎn)化為行為動機,使個體產(chǎn)生行為傾向,又分為主動的、被動的兩種情況。
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學家霍曼斯,他認為人和動物都有尋求獎賞、快樂并盡少付出代價的傾向,在社會互動過程中,人的社會行為實際上就是一種商品交換。
人際溝通:狹義溝通主要指在社會生活中的人際溝通,是信息發(fā)送者與信息的接受者之間的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
功能: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夠促進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協(xié)調(diào)人們的社會生活,使人們的行為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從而使社會生活維持動態(tài)平衡。(有需要滿足功能)
類型:言語溝通、非言語溝通(表情、眼行為:注意、勸說、調(diào)節(jié)和表達情感。)
身體語言或身體動作(象征、說明、調(diào)節(jié)、情感表露)、服飾、講話風格、人際空間。
人際吸引的條件:相似性與互補性、個人品質(zhì)、接近性與熟悉性
人際關系的測量:最常用的方法是社會測量法,是由心理學家莫雷諾所首創(chuàng)的。
群體的主要功能:(1)給成員以心理上的歸屬感。(2)使成員具有認同感。(3)使成員獲得社會性支持。
群體的一般特性:群體規(guī)范、群體的凝聚力、群體中的角色、群體的領導不僅取決于個人的品質(zhì)或情境,還取決于個人的品質(zhì)與其所處的情境的匹配程度,不同情境應該有不同特質(zhì)的領導者。
社會助長:個體與別人在一起活動或有別人在場時,個體的行為效率提高的現(xiàn)象。
社會惰化:當群體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時,群體中成員每人付出的努力比個體在單獨情況下完成任務時偏少的現(xiàn)象。
拉塔奈認為,社會惰化的原因:第一,社會評價。第二,社會認知。第三,社會作用力。
去個體化:導致去個體化的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匿名性,另一個原因是個體處于群體中,會受外在因素的影響。
群體極化:群體成員中原已存在的傾向性,通過群體的作用而得到加強,
使一種觀點或態(tài)度從原來的群體平均水平加強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現(xiàn)象。
克魯特認為,造成群體極化的原因:
第一,群體使個人的責任得到分散。
第二,群體內(nèi)的信息交流使個體傾向于認為自己掌握了足夠多的信息。
第三,群體領導者的冒險信息促進了整個群體的冒險性。
第四,社會比較的機制使群體成員之間互為影響。
第五,競爭性的群體氣氛鼓勵冒險。
群體思維:高凝聚力的群體在進行決策時,成員的思維會高度傾向于一致,
以致于使其他變通行動路線的現(xiàn)實性評估受到壓抑。這種群體決策時的傾向性思維方式…。
從眾: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于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shù)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xiàn)象。同一種從眾行為從心理上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為表面上順從,另一種為內(nèi)心真正的接受。
個體從眾原因:(1)行為參照。(2)個體對他人的信任和群體對個體的吸引力。(3)害怕與眾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
服從: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動的行為,也是人際互動的基本方式之一。
影響服從的因素:(1)命令發(fā)出者。(2)命令的執(zhí)行者。(3)情境因素。
個體服從行為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合法權力。第二,責任轉(zhuǎn)移。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