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簡述記憶系統(tǒng)及其特點。(P97)
答: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把人的記憶系統(tǒng)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個子系統(tǒng)。瞬時記憶的貯存時間大約為0.25-2秒,有一個相當大的容量。短時記憶的保持時間大約為5秒到2分鐘,容量相當有限,大約為7±2個組塊。長時記憶保存時間長,從1分鐘以上到許多年甚至終身,容量沒有限度。
62、簡述遺忘的理論解釋。(P100)
答:(1)痕跡衰退說(桑代克)。(2)干擾說。(3)同化說(奧蘇伯爾)。(4)動機說(也叫壓抑理論,弗洛伊德)。
63、簡述如何運用記憶規(guī)律,促進知識保持。
答:(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運用記憶術。(3)進行組塊化編碼。(4)適當過度學習。(5)合理進行復習。
64、簡述如何進行合理的復習。
答:(1)及時復習;(2)分散復習;(3)反復閱讀結合嘗試背誦。
65、簡述技能及其特點。(P105)
答:所謂技能,一般認為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技能的特點:(1)技能是通過學習或練習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為。2)技能是一種活動方式,是由一系列動作及其執(zhí)行方式構成的,屬于動作經驗,不同屬于認知經驗的知識。(3)技能中的各動作要素及其執(zhí)行順序要體現(xiàn)活動本身的客觀法則的要求,不是一般的習慣動作。
66、簡述操作技能與心智技能的區(qū)別。(P106)>答:(1)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其特點有:客觀性;外顯性;展開性。(2)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生而形成的合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閱讀技能、運算技能、記憶技能等是常見的心智技能。其特點有:觀念性;內潛性;簡縮性。
67、簡述技能的作用。(P108)
答:(1)技能可以控制動作的執(zhí)行順序和執(zhí)行方式,從而可以使個體的活動表現(xiàn)出穩(wěn)定性、靈活性,能夠適應各種變化的情境。(2)技能還是獲得經驗、解決問題、變革現(xiàn)實的前提條件。
68、簡述操作技能與智力技能的形成階段。(P109)
答:(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與操作熟練四個階段。(2)我國教育心理學家對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三個階段。
69、簡述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P111)
答:(1)準確地示范與講解。(2)必要而適當?shù)木毩暋?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4)建立穩(wěn)定清晰的動覺。
70、簡述有關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論。(P113)
答:(1)加里培林的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理論:他將心智動作的形成分為五個階段:一是動作的定向階段,二是物質與物質化階段,三是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四是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五是內部言語動作階段。(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他認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經過三個階段,即認知階段、聯(lián)結階段、自動化階段。(3)我國教育心理學家對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三個階段。
71、簡述心智技能的培養(yǎng)要求。(P120)
答:(1)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3)適應培養(yǎng)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言語。
72、簡述學習策略的四個特征。(P122)
答:(1)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完成學習目標而積極主動地使用的;(2)學習策略是有效學習所需的;(3)學習策略是有關學習過程的;(4)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制定的學習計劃,由規(guī)劃和技能構成。
73、簡述學習策略的分類。(P122)
答:學習策略可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三個方面。認知策略包括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元認知策略包括計劃策略、監(jiān)視策略、調節(jié)策略。資源管理策略包括時間管理策略、學習環(huán)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會資源利用策略等。
74、簡述學習策略訓練的原則。(P133)
答:主體性原則,內化性原則,特定性原則,生成性原則,有效的監(jiān)控,個人自我效能感。
75、簡述學習策略訓練的方法。(P133)
答:指導教學模式,程序化訓練模式,完形訓練模式,交互式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模式。
76、簡述問題解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P137)
答: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tài)到達目標狀態(tài)的過程。任何問題都含有三個基本成分:一是給定的條件,即問題的起始狀態(tài)。二是要達到的目標,即問題要求的答案或目標狀態(tài)。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礙。問題解決的基本特點:(1)目的性;(2)認知性;(3)序列性。
77、簡述問題解決的過程。(P139)
答:發(fā)現(xiàn)問題,理解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
78、試述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P141)
答:(1)問題的特征。個體解決有關問題時,常常受到問題的類型、呈現(xiàn)的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教師課堂中各種形式的提問、各種類型的課堂和課后練習、習題或作業(yè)等,都是學校情境中常見的問題形式。不同的呈現(xiàn)問題的方式將影響個體對問題的理解。實際教學與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解決抽象而不帶具體情節(jié)的問題時比較容易,解決具體而接近實際的問題時比較困難。解決不需要通過實際操作的"文字題"時比較容易,解決需要實際操作的"實際題"時比較困難。(2)已有的知識經驗。與問題解決有關的經驗越多,解決該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發(fā)現(xiàn),優(yōu)生頭腦中貯存的知識經驗顯著地多于差生?梢哉f,擁有某一領域的豐富的知識經驗是有效解決問題的基礎。(3)定勢與功能固著。當在某種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體的潛在功能來解決問題時,功能固著可能起到阻礙的作用。除上述因素外,個體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緒狀態(tài)、認知風格和世界觀等個性心理特性也制約著問題解決的方向和效果。
79、簡述如何進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P142)
答:(一)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shù)量與質量。(1)幫助學生牢固地記憶知識;(2)提供多種變式,促進知識的概括;(3)重視知識間的聯(lián)系,建立網絡化結構。(二)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1)結合具體學科,教授思維方法;(2)外化思路,進行顯性教學。(三)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四)培養(yǎng)思考問題的習慣。(1)鼓勵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2)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假設;(3)鼓勵自我評價與反思。
80、簡述創(chuàng)造性及其基本特征。(P145)
答:創(chuàng)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創(chuàng)造性的基本特征有:流暢性,變通性,獨創(chuàng)性。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