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學習者
學習者是教育活動中承擔學習責任,并以自身的發(fā)展需求參與教育過程的人。 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學習者在教育過程中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學習目的,即使兩個人在學習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著同樣的理解 和同樣的理由;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學習背景或基礎,并由此影響到各自的學 習興趣、能力或風格;第三,不同的人在學習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與困難不同,因 此,進行有效學習所需要的幫助也不同;第四,不同的學習者對于自身學習行為的 反思和管理意識與能力不同,從而影響到他們各自的學習效率和質量。①
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學習者從形式來看是教育影響的受體,但就其本質而言, 卻是學習活動的認識和發(fā)展主體,有不同的發(fā)展需求和發(fā)展特點,直接影響著教育 過程和結果。
(三)教育影響
教育影響是連接教育者和學習者的中介,是教育活動運行所依賴的一切事物的 總和,是構成教育活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教育目的。指教育活動預期要達到的目的。
2. 教育內容。指依據教育目的或目標而選擇出來的知識、經驗等。在學校教育 中,教育內容主要體現在教科書上。
3. 教育方法。指教育者為達成目的,使學習者掌握教學內容而采用的方法,如 講授法。
4. 教育手段。指教育活動所運用的物質手段,如實驗器材、電化教育器材、口 耳相傳等。
5. 教育組織形式。指教育活動的形態(tài),例如,正規(guī)化教育形態(tài)、非正規(guī)化教育 形態(tài)。
6. 教育環(huán)境。主要指教育的物質環(huán)境,如場地、設備等。②
教育者、學習者、教育影響作為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動中占有不同 的位置,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或不同的組合,都必然導致教育活動系統(tǒng)的改變。因 此,各教育要素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構成一個 完整的教育活動系統(tǒng)。
三、學校教育的演進
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所承擔的,在一定環(huán)境中有目的、有計劃、 有組織地以影響學習者的身心發(fā)展為目標的社會活動。但是,人類的教育并不是一 開始就具有如此形式化和結構化的形態(tài),而是當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水平,人類 社會的經驗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才開始有了形成教育實體的需求。歷史上的教育形 式經歷了從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規(guī)教育再到正規(guī)教育的演變。
(一)學校教育的萌芽
一般認為,奴隸社會是教育作為獨立的社會活動的形成時期。在此之前,由于 未開化社會的生活技術是極其簡單的,通?梢酝ㄟ^日常的模仿來獲得,因此教育 是以不定型的形式而存在,滲透于生產與生活中。
據史學研究,在原始部落中,“群”在社會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常常是以 不同的年齡來劃分的,每個年齡群都有自己特殊的標志,兒童和青少年只有經過了 一定儀式之后,才可以從一種年齡群轉人另一種年齡群。在原始社會的母權制時期 末出現的“青年之家”,就是為轉入“獵人群”的少年、兒童而設置的“成年儀式 (奉獻儀式)”的準備,目的是要使新生一代掌握社會上已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做好參加社會生活的準備!扒嗄曛摇笔窃忌鐣w成員的兒童都在里面接受教 育的一種原始社會制度的特殊機構①,有學者認為,“青年之家”有可能是最早的兒 童公共教育機構,是學校的萌芽。
(二)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是人類教育史上一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一般認為,在奴隸社會初 期出現了定型的教育組織形式即實體化教育——學校是其重要的標志。奴隸社會初 期,生產力的發(fā)展使一部分人有可能擺脫直接的物質生產體力勞動,專門從事精神 活動或智力活動,社會由此而出現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于是,教育活動 開始從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單獨的專門事業(yè)。具體而言: ①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剩余產品的出現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可能的前提條件;②社會 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和豐富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內容;③文字的形成為 學校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媒介。
定型的教育組織形式包括古代的前學校與前社會教育機構、近代的學校與社會 教育機構。據目前可查證的史料記載,最早的學校出現在約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 埃及;歐洲最早出現的學校約在公元前8—前7世紀古希臘的雅典;在我國的史料 記載中,夏朝就有學校,但這一點尚未完全確證,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殷有學校已 從甲骨文的研究中找到證明。®學校的產生,意味著教育活動的專門化,教育形態(tài)趨 于定型。學校具有以下特點:①教育主體的確定;②教育對象的相對穩(wěn)定;③形 成系列的文化傳播活動;④有相對穩(wěn)定的活動場所和設施等;⑤是由以上種種因 素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獨立的社會活動形態(tài)。實體化教育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 不可少的發(fā)展基礎,并對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三)制度化教育
所謂的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規(guī)教育,即具有層次結構、按年齡分級的教育 制度,它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并且除了普通的學術性學習以外,還包括適合于 全日制職業(yè)技術訓練的眾多的專業(yè)課程和機構,以及系統(tǒng)的各級各類學校。隨著學 歷社會的出現,制度化教育越來越成為影響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學校組織的發(fā)展與完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育的制度化過程就是教育實體從 簡單到復雜、從游離狀態(tài)到形成系統(tǒng)的過程,它與社會的發(fā)展緊緊相連。近代學校 系統(tǒng)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17世紀歐洲出現了文科中學,重視古典的人文主義教育,具有制度化教育的雛形。到了 18世紀,歐洲又出現了實科中學, 并產生了平民化教育,職業(yè)教育也成型了。學校教育類型上的這種分化,意味著學 校教育日漸走向成熟。19世紀下半期,嚴格意義上的學校系統(tǒng)在西方基本形成。
學校系統(tǒng)的形成,意味著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學校作為一個組織嚴密的教育機 構,一般應具備如下條件:①嚴格的入學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包括對年齡方面的以及入 學方面的要求;②修業(yè)年限的規(guī)定,不同級別、不同層次學校對學習年限有不同的 要求;③分年級教學,依照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學業(yè)水平區(qū)分不同的年級;④有 明確的課程要求,依照學校教育的目的,對學習內容提出一定的要求;⑤有嚴密的 管理制度,特別是嚴格的組織紀律方面的規(guī)定;⑥有較為固定的專職教學人員; ⑦有較為固定的教學場所。①
我國近代制度化教育的興起,主要受西方學校系統(tǒng)的影響,完備的學制系統(tǒng)產 生于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 (又稱癸卯學制)。
相關推薦:2010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梳理匯總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