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啟發(fā)性原則
1、含義:“啟”是指教師的引導,誘導,開導;“發(fā)”是指學生在教師“啟”的作用下生動活潑地學習。
這條原則是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稱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原則。
這一原則一直受到中外教育家的重視。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秾W記》:“道而弗牽,施而弗抑,開而弗達”。它的貫徹對我們的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有助于教師正確地認識他所擔負的主導作用,也有助于學生主體發(fā)揮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利于教學的順利有效地開展,取得好的效果。但是這一原則雖然提出的很早,卻難于實現(xiàn),所以在貫徹上還需要下功夫。
某小學一年級教師幫助兒童形成動物、植物的初級概念的教學過程是這樣進行的:
教師:為什么說雞、鴨、豬是動物?
學生:因為它們都會叫喚。
教師:對嗎?蚯蚓不會叫喚,可是它也是動物啊!
學生:蚯蚓會爬,會爬、會走的生物都叫動物。
教師:魚可不會爬,也不會走,只會在水里游泳;鳥會飛,它們不是動物嗎?
學生:它們是動物,因為它們都會活動,能活動的生物叫動物。
教師:對了,能活動的生物叫動物,可是飛機會飛,是不是動物?
學生:飛機自己不會飛,是人開動的,它沒有生命,是人造的,不是動物。
教師:對了,能自己活動的生物才叫動物。
2、貫徹要求:
、偌ぐl(fā)學生積極思維。要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運用啟發(fā)式教學!皢ⅰ笨拷處,但能不能“發(fā)”則在學生,啟而不發(fā)不是啟發(fā),只有當學生具學習愿望、興趣時,能與教師主動配合,啟發(fā)作用才能發(fā)揮。
、谝龑W生動腦,動口、動手,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啟發(fā)學生思考,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思維方法。
、劢⒚裰髌降鹊膸熒P系。要看到教與學的相互依存的關系。發(fā)揚教學民主,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
、懿扇§`活多樣的啟發(fā)方式進行教學,如激疑啟發(fā),情境啟發(fā),比喻啟發(fā),類推啟發(fā),討論啟發(fā),描述啟發(fā),等等。
、菡莆蘸脝l(fā)時機。
(三)系統(tǒng)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
1、含義:指教學活動應當持續(xù)、連貫、系統(tǒng)地進行。這一原則反映了學生認識的規(guī)律和學生個體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是科學知識本身結構的客觀要求,也是教學與發(fā)展相互促進規(guī)律的一種反映。
貫徹這一原則,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扎實的基礎,逐步地而順利地獲得發(fā)展。
2、貫徹要求
、侔凑战虒W大綱的順序進行教學。要按各門學科知識體系的內在規(guī)律和順序進行教學。
、诮虒W要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簡到繁。了解“序”,這是使教學保持一定的速度與難度的前提。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技能,培養(yǎng)扎扎實實的學習習慣。循序漸進不等于循序慢進,而是為了打下牢固基礎,加快學習速度。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系統(tǒng)連貫,循序漸進。
、鄹鶕唧w情況進行調整
(四)鞏固性原則
1、含義: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xiàn)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作用。
鞏固掌握知識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順利進行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熟練地運用知識的條件。沒有知識的鞏固就沒有知識的積累,就無法進行復雜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
2、貫徹要求:
第一,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第二,保證鞏固的科學。
第三,鞏固的具體方式要多樣化。重視組織各種復習,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第四,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
(五)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
1、含義: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份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重視這一原則就為教學的時機與程度提供了基本的依據,教學中傳授的知識只有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才能被他們理解,順利地轉化為他們的精神財富。
2、貫徹要求:
第一,重視兒童的年齡特征
第二,了解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從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最近發(fā)展區(qū))
相關推薦:2010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學考點歸納匯總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