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資料的具體方法是:
1.排列次序
即按順序和重要性對資料進行排序,將其排列成為在事件上有先后次序的、在邏輯上有因果聯(lián)系或者有其自身脈絡的事件圖。
2.發(fā)現(xiàn)
即識別資料間的關系或形態(tài),發(fā)現(xiàn)資料各部分間的邏輯關系,從而能夠將零散的資料組合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從而對服務對象的需要和問題有完整的了解。
3.識別
識別是將那些形成問題或者可以緩解問題的因素找出來,進而確定事件各因素間的關系和型態(tài),確定導致問題的原因。識別,要求社會工作者從問題的表面深入到問題的內部,通過探查問題在深層的因素,找出問題形成的本質原因。
4.對服務對象的問題與需要作出解釋
所謂解釋即是將所獲得的有關服務系統(tǒng)的資料、直覺及服務對象和工作者對需要與問題的認識加以整理和組織,形成概念性的認識,去解釋問題。在解釋清楚的基礎上才能尋求解決辦法去改變問題情境。
三、認定問題
在掌握了豐富的資料后,工作者下一步的任務是要探究服務對象的情況,問題與需要,形成問題闡述。
這要從幾個方面來做:
1.描述服務對象的問題與需要:問題是什么,問題的范圍,原因,嚴重程度及持續(xù)的時間。
2.描述問題如何發(fā)生的,問題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描述服務對象的問題與需要的發(fā)展情況,包括問題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產生的時間順序與先后次序;服務對象和其它重要系統(tǒng)的反應及應付措施。
3.描述服務對象的處境及其社會系統(tǒng)的情況。確定服務對象系統(tǒng),目標系統(tǒng)和行動系統(tǒng),描述出服務對象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服務對象系統(tǒng)與目標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
4.探究服務對象問題得不到解決的原因。作為社會工作者要知道,服務對象問題得不到解決的原因非常復雜:
第一,服務對象對問題的看法和可能就是影響他們解決問題的原因。
例如,很多弱智兒童或腦癱兒童的家長認為,自己命苦,有這樣的孩子之能認命。因此,他們很可能根本沒有嘗試過解決自己的問題和困難,“忍受”是他們對待困難和問題最常用的方法。
第二,對問題的處理方法也會影響問題的解決。
例如,對于問題青少年的教育,有人認為應該采用嚴厲的懲罰手段,也有人主張采取放縱、放棄的方法,這兩種極端的方法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第三,與資源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和關系型態(tài)也會影響問題的解決
例如,腦癱兒童的自理能力差,很多學校因此不愿收他們入學,這樣,腦癱兒童的教育資源系統(tǒng)的關系便成為腦癱兒童上學難問題的原因。
第四,政府對資源系統(tǒng)的政策協(xié)調也是影響問題解決的重要因素。
例如,腦癱兒童的上學難問題,并不是因為缺少教育資源,而是腦癱兒童與教育資源的聯(lián)接出了問題,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制定政策、協(xié)調學校與有關腦癱兒童康復訓練的工作與政策,解決腦癱兒童受教育的問題。
5.描述服務對象系統(tǒng)的發(fā)展階段。
無論服務對象系統(tǒng)是個人還是家庭,他們都有其“生命周期”,也有與生命周期對應的發(fā)展階段及其各發(fā)展階段的特征。
同樣,一個小組或社區(qū)在為某項工作而運作時也有其發(fā)展的不同階段。
了解服務對象系統(tǒng)的發(fā)展階段與狀況能夠幫助工作者加深對問題與需要的認識和理解。
6.描述并鑒定服務對象系統(tǒng)的資源狀況。包括預測服務對象參與解決問題的動機強度、學習的能力、資源和時間等情況。
(四)撰寫預估報告
認定問題后就可以準備撰寫預測報告了
預測報告要清楚表達對問題的認識,為社會工作者自己和服務對象、社會工作機構、法庭、以及那些與服務對象有關的系統(tǒng)提供關于服務對象需要與問題的準確和詳細的信息,作為下一步制定介入計劃的依據(jù)。
相關推薦:社工考試社會工作綜合能力單選題及答案匯總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