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根據所提供的案例資料進行分析,并按要求作答。
【案例一】
陳教授,現年65歲,退休前在上海一所著名大學教書,學生遍布全國各地。由于陳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隊”,一子一女是在母親的拉扯下長大,因而對父親的“不管不問,頗有怨言。陳教授的妻子在世時,考慮到母親仍在,子女們還經;貋硖酵。陳教授還有個弟弟和兩個侄子在上海,彼此經常串門,因此,他的晚年生活平靜而安詳。
前不久,陳教授由于聽戲回家較晚,到家后,發(fā)現老伴躺在地板上,呼吸微弱,連忙送往醫(yī)院;但是,由于錯過最佳搶救時間,當子女趕現時,老伴已經離開了人世。子女們把母親的去世歸咎于父親“回家過晚”,雙方之河的裂痕加深,子女們用冷言冷語譏諷老人,探望次數大大減少。老人整日待在家中,經常酗酒,酗酒后會痛哭流涕,喃喃自語,認為老伴的死是自已造成的……還不到一個月,原本身體康健、開朗樂觀的陳教授,變得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社區(qū)服務中心了解情況后,決定派社區(qū)工作者小張開展工作,經過全面了解后,小張準備從家庭思維的角度介入。
問 題
1.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思維是指什么?
2.在上述案例中,陳教授主要面臨的困境是什么?
3.針對這些困境,小張應采取怎樣的介入策略?
4.通過以上分析,請歸納老年社會工作的內容。
答題要點
1.家庭思維是指把老年人看作復雜的多代關系系統(tǒng)的一部分,這一關系系統(tǒng)對老年人生活有重大影響,是老年人與人交往并獲得支持的來源;諸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角色,它們足老年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是與這些角色擁有的特定功能已經終止,它們也會影響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2.陳教授主要面臨的困境是:如何恢復身體健康(身體踺摩問題j;如何舒緩情緒(精神情緒問題);如何從失去老伴的痛苫中走:出來f喪親川題);如何與兒女修復關系(感情支持問題);如何免受兒子冷言冷語(語言虐待問題)。
3.小張應該采取的主要介人策略有:
(1)小張應該讓陳教授明白目前的狀況,清醒意識到他的問題繼續(xù)惡化下去的嚴重性,說服其面對現實,鼓勵其走出家門,參與一些社區(qū)活動,并協(xié)助陳教授制訂一份健康活動計劃。
(2)建立情感:支持網絡,針對其兒女和其他家人,如弟弟、侄子,開展家庭體系支持工作,勸說其他家人加人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網絡里,充當他們之問的溝通橋梁。
(3)幫助家庭“解除羈絆”,超越當前阻礙,代表老人把家庭動員起來。
(4)為老人制訂一個行動方案,幫助家人治療舊傷,處理積怨。
(5)也可以給陳教授做哀傷輔導,讓其正視這一一過程,重新組織自己的生活。
(6)對于虐待問題,小張應該讓陳教授的兒女明白當初父親下鄉(xiāng)插隊時的“不得已”,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其本人也非常關心和在乎他們;另外,母親的死純屬意外。讓其明白父親深愛著母親,不可能害死母親的事實,爭取其兒女的支持是整個案例中的關鍵因素。
4.這個案例主要反映了老年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身體健康方面的服務;
(2)認知和情緒問題的處理;
(3)精神問題的解決;
(4)社會支持網絡的建立,包括情感支持網絡;
(5)老年人特殊問題的處理,如虐待和疏于照顧問題、喪偶等。
【案例二】
假如你是一名社區(qū)社會工作者,通過調查,你發(fā)現許多新婚夫妻有成長性的需求,需要學習在新組家庭中如何扮演各自的角色,互相磨合。于是你想設計一個婚姻成長小組,以增強這些夫婦在婚姻中的處理問題的能力。
問 題
1.請描述小組在家庭社會工作中的作用。
2.請談談你設計的婚姻成長小組的工作程序。
答題要點
1.小組工作是通過小組群體內部面對面的互動,協(xié)助小組中有相似困擾的個人增強社會生活功能,小組可以使組員們有“同在一條船”的感受,通過組員們的互助帶動小組成員情緒狀態(tài)改變,超出困境?最終達到自助與成長。在這個婚姻成長小組中,陸會工作者要充分重視小組這種獨特的功能,引導小組成員參與進來,通過集思廣益,互相交流、督促,共同成長。
2.針對本案例小組成員同質性的特點,可采用交互模式,社會工作者擔任引導者的角色。在程序的設計中,首先要研究小組成員的主要問題和期望,要注意結合組員的需求來定目標,即幫助組員發(fā)展溝通與建立關系的能力,提升婚姻質量。其次,細化活動的方案,小組活動的地點、人員與經費等要寫明。然后進行宣傳與招募組員,組建小組。再次,隨著小組的階段性,依次開展小組活動。其內容設計可以為和諧婚姻的特質,性別與人格的差異,正面溝通與愛的存款,如何處理沖突與差異,發(fā)展健全真我等。社會工作者要注意依據小組不同的階段,設計相應的活動,處理矛盾,增進凝聚力,并要注意在高潮時結束。
【案例三】
小森現年1 9歲,初中文化程度(高一退學),幼年時父親因盜竊被判入獄,父母離異,母親遠嫁日本,從小由祖母一手帶大,缺乏父母的關愛。祖母去年離開人世,小森便開始一個人獨立生活。
小森曾考入一所民辦高中,但由于學費昂貴而中途退學;后來居委會幫他聯系讀業(yè)余高中,終因缺乏管教,對學習徹底失去興趣而退學。
前幾年,小森母親還從日本寄錢回來,成年后,就不再寄錢給他。小森唯一的財產就是一室一廳的房子,家處底樓沿街。為了維持生計,小森將沿街的一間房間出租給他人開發(fā)廊,自己住在客廳里。他白天睡覺,晚上流連于網吧或者游戲機房,家里經常有一群閑散青少年進進出出。小森外顯自信且凡事無所謂,其實只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
居委會同志看了很著急,尋求專業(yè)社會工作者為小森提供服務。
問 題
1.在上述案例中,小森主要面臨的困境有哪些?
2.針對小森目前的困境,社會工作者應采取什么樣的介人策略?
答題要點
1.小森面臨的主要困境:
(1)如何改善小森內心自卑的心理。這一問題是由于離異的家庭、缺乏父母疼愛、家庭經濟困難、學習成績堪憂等一系列環(huán)境問題所引起的。
(2)如何改變小森無所事事的生活現狀。小森之所以晚上流連于網吧或游戲機房,與閑散青少年交往,是因為他的愛與歸屬和樂趣等心理需求沒有獲得滿足,因此只有寄情于網絡和朋友來打法時間、宣泄感情。
(3)如何改善小森的經濟收人問題。小森沒有工作,唯一的收人是微薄的租房收入,但其并不足以養(yǎng)活小森,加一Lil,森不善理財,他經常是“有了上頓、沒有下頓”。
(4)如何改善小森的交友環(huán)境。小森的生活環(huán)境是阻礙其尋求發(fā)展的主要障僻,整日和一些不良的朋友接觸,使其習慣了散漫生活,沒有真正考慮過生活的意義。
2.采取的介入策略:
針對案主的問題,社會工作者采取個案工作的方式為小森提供服務。目標在于協(xié)助小森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樹立適宜的人生目標、改變小森的生活狀態(tài),并協(xié)助其尋找工作。
社會工作者采用現實治療法。該療法認為,人的內在“成長動力”和“健康動力”導致人產生一種“自我認同的需要”!白晕艺J同”又可分為“成功的認同”和“失敗的認同”,而小森現在失敗的自我認同的發(fā)展受到他對自己的看法、以往糟糕的生活經歷以及與他人交往的影響。人是自主、自決的,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主要是由人自己選擇的,而并非如環(huán)境決定論認為的人的行為完全受外部環(huán)境支配,因此,社會工作者要幫助小森清楚地認識自己希望得到的目標生活,進而明白現在的行為是與愿望相違背的,最后能選擇有效和負責的行為,以滿足心理需求和實現理想的生活。
個案工作的介人策略如下:
(1)社會工作者為小森提供心理輔導,緩解他因為家庭離異、缺乏父母疼愛、家庭經濟困難、學習成績堪憂等一系列問題而產生的自卑心理;增強其自信心,讓他明白一直以來他為支持破碎困難的家庭所付出的努力是多么的了不起,在他的身上有許多有價值的閃光點。
(2)社會工作者介紹小森參加社區(qū)青少年的職業(yè)規(guī)劃小組。一方麗,幫助他學習求職技巧、人際關系處理、理財等方面的技巧;另一方面,改善萁交友圈,鼓勵他能夠認識一些友善的新朋友。
(3)社會工作者協(xié)助小森找到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I以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同時,穩(wěn)定的工作也能夠幫助小森避免與社區(qū)中的不良青少年廝混,以及夜宿網吧等情況。
(4)社會工作者與小森所在社區(qū)居委進行溝通,為他在經濟力阿爭取社區(qū)支持,并且希望居委會干部給予他關心和指導。
(5)如有可能,聯系其母親,嘗試改善母子關系。
微信搜索"萬題庫社工學習工坊"也可獲得社工證書!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