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階段
計劃的第三階段可說使服務的鞏固期及檢討期。在此時期,工作員開始訓練服務性小組自行策劃服務及如何按服務對象需要而制定小組的年度工作計劃,并且訓練小組自行獨立運作。明顯地,小組于此時已能完全掌握服務對象的特質和需要,且能夠獨自推行一些定期性的服務。
通過表揚計劃褒獎一些出色的義工,使他們的互助精神提升至更高層次,從而也肯定了他們過去所作出的貢獻。而服務對象及義工們除了在計劃終結時分享感受外,也對整個計劃的檢討工作提出具體意見。
五、困難
1、康復工作中往往涉及許多醫(yī)療方面的專業(yè)知識,而這些專業(yè)知識也并非一個社會工作者能解答,尤以在訂定傷殘人士在康復方面的需要時,專業(yè)的醫(yī)療工作者的介入是最適切的,而其家庭成員、鄰里、朋友,甚至義工們也只能提供一些簡單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支持。因此一隊康復工作隊是很需要加入一些醫(yī)療專業(yè)人士。
2、服務推行初期,由于工作員的流動性大,故工作隊一直未能跟服務對象建立良好關系,加上試驗計劃受時間限制,所以工作員所面對的工作壓力便很大。
3、由于此乃非政府津貼資助的計劃,而賽馬會的贊助費中也沒有預計工作隊有自己的辦公室或中心,因此工作員只能借用其他服務單位的地方,這使服務對象很難與工作員聯(lián)絡或接觸。有時候,因為場地未能作妥善安排,使一些服務需要擱置。
4、因為此計劃需同時兼顧三類不同性質的服務對象,導致資源分散。
六、總結
社區(qū)為本復康計劃可說是一種非設施為本的工作取向,而服務對象所需要的大部分資源也可以從社區(qū)上不同層面得到滿足?墒巧鐓^(qū)能否為有需要的弱能人士提供照顧,則視為社區(qū)對弱能人士的接受性及所愿意承擔責任的程度。因此,社區(qū)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社區(qū)對弱能人士的需要重視,他們才能獲得資源分配,而弱能人士才能夠得到平等的參與,個人潛質才得到最大發(fā)揮。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