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4 頁:判斷題 |
第 5 頁:簡答題 |
三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36簡述公共行政在國家管理中的功能。
參考答案:請參考解析
解析:公共行政在國家管理中主要具有以下功能:執(zhí)行國家意志,彌補市場缺陷,促進社會公平,維護國家利益和公民權利,推動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
37意識能動作用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
參考答案:請參考解析
解析:(1)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創(chuàng)造性的。
(2)意識能夠在反映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形成實踐觀念,即為人們的實踐活動確定目標、制訂計劃和選擇方案。
(3)意識能夠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
(4)意識能夠反映自我本身并控制自身的行為和生理活動。
38領導者政治素質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參考答案:請參考解析
解析:領導者政治素質的基本要求有如下幾方面:
(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對領導者來說,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是最起碼的要求。
(2)要有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所謂政治敏銳性,就是政治上具有見微知著的眼光。所謂政治鑒別力,就是從政治上識別是非的能力。
(3)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領導者由于所處職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其行為會直接地對國家、人民的利益產生重要影響,造成一定后果。因此,領導者必須具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
39行政執(zhí)行的基本方式與手段有哪些?參考答案:請參考解析
解析:行政執(zhí)行的基本方式與手段主要有:
(1)政策執(zhí)行,是行政執(zhí)行中最重要的方式,是行政執(zhí)行活動的主體內容。(2)行政命令,是行政主體依法進行的一種強制性的行政處理行為。
(3)行政措施,是行政主體依法直接采取強制措施的具體行政行為。
(4)行政處罰,是由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的授權范圍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律規(guī)范的行為所給予的處罰。材料分析題(共40分)40根據(jù)材料分析如何堅持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
(1)經濟告訴增長,但社會建設嚴重滯后,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協(xié)調,偏離以人為本的方向。因為教育、科學、文化、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社會就業(yè)以及反貧困、反腐敗等社會建設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一部分群眾的利益在城市拆遷、農村征地和國有企業(yè)破產中收到嚴重損害,偏離了以人為本的方向。因為以人為本最根本的是要以人民利益為本,是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fā)展成果。
(3)人均閱讀量減少,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但沒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偏離以人為本的方向。因為以人為本不但要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要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4)一些地方和部門領導或者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產安全,重大傷亡事故頻發(fā),以物為本;或者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官職為本,偏離了以人為本的方向。參考答案:請參考解析
解析:(1)從政策措施上分析如何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①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②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③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一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目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滿足最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利益創(chuàng)造雄厚的物質基礎。④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科技興國。⑤在發(fā)展經濟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即搞好科學、教育、文化、醫(yī)療衛(wèi)生和社會保障事業(yè),解決好反貧困、反腐敗和社會就業(yè)三大問題。
(2)從各要素相互關系上來看:①以人為本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關系。②發(fā)展經濟和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的關系。③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關系。41材料一:下面是某網(wǎng)站最近發(fā)表的談論關于公共文化教育的文字:
當前,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許多城市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城市生命線似乎脆弱得不堪一擊。
一場不太大的雨雪就能讓城市半癱瘓;居民的家也不再是安全的港灣,劣質建材散發(fā)著致癌的毒氣,劣質纜線成為埋在家里的地雷,泄露的燃氣就像身邊的火藥庫;噪音公害仿佛幽靈般游蕩的殺手;熱島效應悶得我們大汗淋漓,沙塵暴刮得我們淚眼迷離;逢雨必澇正成為中國大城市的通病;一向被視為“最安全交通工具”的電梯也頻出事端,社會上甚至將其作為“兇器”的代名詞……我們正處在一個高風險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城市災變幾如脫韁之馬。
對大自然的憤怒我們應該心存敬畏,但對這些人為的城‘市災難,我們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如果不盡快改變這種狀況,災難不知什么時候就會降臨到我們自己頭上。
安全感是生活質量的刻度,是人們心理需要中的第一需要,是人格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成分。一旦這最重要的東西缺失了,人們還能放心地去哪里?還能放心地乘坐什么出行?還能放心地吃什么?尤其是城市突發(fā)性危機事件,凸顯了當今社會缺乏綜合應急系統(tǒng)的軟肋。
在諸多涉及公眾生命的問題中,首要問題之一是公共應急資源需要整合。一方面不少部門總在強調自己的救援力量如何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分明有龐大而名目繁多的救援隊伍,地震救援、城市消防、交通救援、工程搶險、城市危險品救援等等,這些隊伍都具有相當高的專業(yè)水平,可問題在于這些救援力量往往僅是行業(yè)自己的,在條塊分割的情況下,力量相當分散,很難形成合力。一些有識之士一直呼喚構建一個城市綜合減災應急系統(tǒng),公眾則需要培養(yǎng)必要的危機意識,要“傷后知痛”,F(xiàn)在很多事故災害都直接波及城市中無辜的公眾。在不少情況下,傳統(tǒng)觀念已經無法適應現(xiàn)代城市的災難與危機。
因此,對相關公共文化教育的呼喚已成為許多人的共識。井噴、火災、爆炸、踩踏事故、地鐵追尾、游船翻沉、文物燒毀等,被媒體通天熱炒,顯示出一種防災預警意識的覺醒。但我們與一些發(fā)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主要表現(xiàn)在文化自律性、生命文化、安全技能觀等方面。有學者認為:西方人對遵守安全規(guī)章制度往往表現(xiàn)出一種自覺性及自律性,強調保障安全是人的權利;中國人從古至今則更多地強調用典范的影響力來影響行為,此種方式很難完全適宜于現(xiàn)代城市化的生活狀態(tài)。西方人“生命第一”的文化原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國人卻過多的宣傳“國家財產第一原則”,這與“應急避險權”所主張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則似乎相悖。美國在1985年就組建了社區(qū)救災反應隊,美國國家防火協(xié)會經常組織北美統(tǒng)一的火災“大逃亡”訓練活動;中國人在相當一個時期內還只停留在對安全警鐘的認知環(huán)節(jié),暴露出在安全知識、安全技能、安全產品上存在的諸多不足。這一切,都告誡我們必須系統(tǒng)地、更加完善地開展公共文化教育。
材料二:如果地鐵站臺或者行駛中的地鐵列車失火了,大量乘客如何有效疏散?如果l2級臺風登陸上海,那些高層建筑上的玻璃幕墻頂?shù)米?……這一個個“如果”,都是上海某大學防災救災研究所的一個個科研課題。
上海某記者報道:最近在全市開展的“我為城市安全獻一計”活動,引起了研究所專家們的密切關注。一方面,他們?yōu)槭忻窬影菜嘉R庾R的增強和諸多防災好點子欣喜;另一方面,專家們很想提醒:“防災不能只考慮技術手段——給城市打造‘金剛罩’,更得在‘人防’上多下工夫,而恰恰在這方面,我們大有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城市公共交通若都能配備全程監(jiān)控,運行和安全系數(shù)就更高了”;“上海越江隧道已經有10多條,針對可能遭遇淹水事故的危險,不妨裝上安全閥門,需要時可用來擋水”;“預防高樓玻璃幕墻掉落,應該對建筑做整體風洞試驗”……這些意在為城市套上一個水火不侵“金剛罩”的設想,很有道理,提出這些建議的專家中不乏院士。
“但我們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一座城市不可能為了防范一些小概率的災害事故,不計代價地增添防災設施”。該研究所專門研究城市地下建筑安全與災害應對的H博士,對地鐵滲水和隧道滲水實地考察過多次,他對于一些學者提出為越江隧道增設“擋水閥門”的建議,并不完全認同。他說,“據(jù)我了解,國內有個別隧道安裝過這樣的閥門,但可以想象,常年用不上;后來有一次搞演習時決定用一下,卻發(fā)現(xiàn)閥門由于年久失修,機械失靈,根本沒法動!
H博士想用這個案例說明兩個道理:第一,為了小概率事故而砸重金設防,心理安慰作用遠遠大于實際作用,要不要這么做,應全面考量;第二,如果裝備上了了,則怎樣保養(yǎng)維護,工作人員能不能熟練操作,都是必須重視的“人防”環(huán)節(jié),否則,當有朝一日預想中的特啖災害真的發(fā)生,“金剛罩”極有可能派不上用場。
“防災設施,從理論上說總是不足的,因為它們應對的往往是適當程度的、發(fā)生概率較高的災害事故!毖芯炕馂姆婪兜腃研究員力挺H博士的觀點。這位研究員對軌道交通實地考察過多次,他關注的焦點是地鐵點和車廂里的消防設施。他注意到,站臺和車廂里的屏幕會經常播放視頻,告訴市民一旦發(fā)生火災險情如何緊急疏散,強調必須做到的一些要領。
當被問到“地鐵里有沒有專門的消防逃生通道”的問題時,C研究員回答:上海地鐵的逃生通道,其實就是我們平時上上下下的那些樓梯,并沒有其他的特殊通道。他說:一旦有險情發(fā)生,要減少人員傷亡,最關鍵的是工作人員能否在最短時間內有序地疏散人群,工作人員需要定期演練;我們現(xiàn)在似乎更看重滅火器數(shù)量夠不夠、是不是放在容易找到的地方,但險情出現(xiàn)時現(xiàn)場肯定亂,工作人員能不能及時順利地拿到滅火器?會不會熟練使用?這些都是必須予以重視的問題;蛟S有乘客就在滅火器旁邊,但又有幾個人會用?
“老實說,怎么用滅火器,我還真不知道!闭f這話的,是另一位年輕的研究員Y博士。防災專家也不會用滅火器?她坦率承認,并隨即以此為例指出了城市公眾教育的許多薄弱環(huán)節(jié)。
“無論社區(qū)里的大爺大媽,還是寫字樓里的白領,防災知識都是從小冊子、展板、講座或者網(wǎng)絡上看來的。且不說所知有限,即使認為不少人一無所知,也并不為過。而且就算有人并非一無所知,也未必有用,因為沒有轉化為能力!盰博士說,汶川大地震、上!11•15”特別重大火災事故發(fā)生后,很多單位都搞過安全演練,可很大程度上是“演戲”。大樓里有消防箱,但如何打開?消防箱里有滅火器,但如何操作?應急避難場所在哪里,怎樣利用?這些關鍵的內容,演練過嗎?再說,演練一次肯定不行,就算學到點東西,很快便會淡忘,必須定期訓練。日本人應付地震有一套,那是在定期、再三的演練中練出來的。
在這些專家看來,“人防”的漏洞和缺陷,遠比“技防”不足更可怕。
專門研究風災防控的Y博士曾多次去浦東陸家嘴,這一地區(qū)有幾十棟玻璃幕墻大樓,且不止一次發(fā)生過玻璃掉落事故。這些玻璃幕墻建筑能不能抵抗12級以上大風,這正是她的科研課題。她告訴記者,大風常被認為是玻璃幕墻掉落的“元兇”,但實際上,在建筑工作安裝玻璃時可能就已經埋下了隱患。
“在安裝時,把螺絲擰得過松固然不行,但過緊也會使玻璃幕墻受力失衡,從而出現(xiàn)細小的裂縫!彼f,如果把大樓玻璃幕墻的掉落視作對城市安全的一種威脅,那么減少威脅的關鍵同樣在“人防”。如果在定期清洗幕墻的同時,增加一道“體檢”關,絕大多數(shù)玻璃掉落事故就可以避免。
材料三:2011年,S市一公寓大樓失火,造成一百多人死傷,這起特別重大的火災事故,凸顯了現(xiàn)代城市運行中的脆弱性。
“脆弱性”是吉爾伯特•懷特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之后被廣泛應用于災害學、生態(tài)學、金融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許多方面,大大拓展了“脆弱性”的內涵。
現(xiàn)代城市不僅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而且是人口、財富和各項社會活動高度密集的地方,但同時也是各類風險和突發(fā)事件最密集的地區(qū),一旦發(fā)生突發(fā)事件,后果往往是災難性的,社會影響很惡劣。從這個角度來看,城市運行中的脆弱性,可以理解為城市生活運行中受到外部致災因素影響的可能性和敏感性,它涉及外部致災因素影響的程度,涉及相關防范系統(tǒng)對致災因素的抵抗力以及對這種系統(tǒng)抗逆力的某種衡量。
調查報告顯示,S市特別重大火災較典型地反映了現(xiàn)代城市運行中的脆弱性問題。此次火災,是大樓維修時由無證的電焊工違章作業(yè)所產生的火花,引燃了不能阻燃的“安全網(wǎng)”,然后蔓延到大樓上易燃的裝修材料,從而釀成大禍。該大樓維修工程存在層層分包和轉包等違法遞窺問題,加上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規(guī)范化監(jiān)督,致使維修施工過程中存在管理松懈、秩序混亂及安全措施不到位等情況,結果超出了建筑工程系統(tǒng)脆弱性的承受度,由量變轉變成質變,脆弱性演變成嚴重的危機,最后導致此次慘劇。
這次火災,盡管S市啟用了現(xiàn)代化的警用直升飛機用于緊急救援,但在如此嚴重的高樓火災面前,無法有效發(fā)揮高空消防滅火和救援的功能。同時,部分常規(guī)的消防云梯及消防設施難以滿足高層建筑滅火的需要,影響了救援的速度和效率。
“自救優(yōu)于互救,互救優(yōu)于公救”,早已是降低災害損失的經驗之談。但部分市民依然習慣于等待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救援,而這類救援往往因為需要一定時間,不夠及時,而影響救援效果。s市火災的確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市民自救、應急疏散能力的明顯不足,部分居民耽誤了寶貴的逃生時間。事后發(fā)現(xiàn),連居住在二樓的有些居民都沒有及時撤離,而窒息在家中浴室里-,令人痛惜。
S市火災發(fā)生前,政府主管部門對建筑工程監(jiān)督不到位,民眾的力量又沒有被動員,致使工程的建設監(jiān)督事實上處于真空狀態(tài),為火災發(fā)生埋下隱患。在火災發(fā)生后,由于市民市場保險意識不強,火災給市民帶來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部分由政府買單,而社會主體、市場主體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fā)揮,加重了政府的負擔。
在現(xiàn)代城市工程建設規(guī)劃設計中,由于片面追求建設速度或追求經濟效益,對工程未來可能存在的意外事故考慮不足,或者相關投入不足,致使工程的安全設施,從規(guī)劃到設計,都存在嚴重缺陷或不到位問題。就S市火災而言,高樓部分消防設施配備缺乏,管理措施不到位;樓與樓間距較小,道路狹窄。這些,導致火災發(fā)生后,因安全通道狹窄,物理空間有限,部分消防救援設備難以到達現(xiàn)場或難以發(fā)揮有效作用,嚴重影響了救援效果。
S市火災充分說明,如果對于城市運行中可能存在的突發(fā)事件預測和準備不足,必將使現(xiàn)代化城市運行中的風險難以及時、快速、準確、有效地得到識別、防范和控制,結果便造成重大災難。
A市F區(qū)在全區(qū)范圍內開展“居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動。請根據(jù)材料,從“安全文化理念”、“增強安全意識”、“日常安全須知”三個方面為社區(qū)的宣傳欄寫一份宣傳稿。
要求:(1)內容具體,針對性強。
(2)用語恰當,通俗易懂。
(3)不超過500字。參考答案:請參考解析
解析:【參考文章】
強化安全意識共建和諧社區(qū)
為了保障我區(qū)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給居民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近期我區(qū)將開展“居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動,以增強大家的安全意識、提高安全操作技能。
“自救優(yōu)于互救,互救優(yōu)于公救”是降低災害損失的經驗之談,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加強“居民安全文化教育”,轉變居民固有的安全文化理念,使居民熟悉日常安全須知。如發(fā)生火災,受災人員若缺乏自救常識,生存幾率將會很低,就算配備足夠的滅火設施,若是沒人會用,也毫無意義。
因此,本次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安全操作技能。我們將舉行安全宣講會,配合發(fā)放安全手冊,為廣大居民講解和傳授日常安全的注意事項一級防災、救災的相關技能,并定期開展演練,讓廣大居民的安全知識和技能切實轉變?yōu)榘踩芰Α?/P>
日常生活中電、氣使用不正確都會成為安全隱患,甚至導致災難發(fā)生。用電安全需注意經常檢查線路、插座和刀閘是否安全、可靠;用氣安全,尤其是使用煤氣時要注意通風換氣,一旦發(fā)現(xiàn)煤氣泄漏,應先打開門窗,避免明火。
安全感是人們首要的心理需要,安全問題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質量。希望大家在此次活動中積極響應、廣泛參與。最后祝大家生活幸福、合家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