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考已落下帷幕,上海市考言語理解果然不負眾望,題目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變”是上海市考永遠“不變”的主題。上海市考依舊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上下求索,尋求更多樣化、更多方位的考查內容與形式。
一、選材既有時間的“廣度”,也有思想的“深度”
2021年上海言語理解與表達能力選材青睞人文社科類,材料貫穿古今,涉及中國文化的“雅”與“俗”,賈湖遺址、漢代的印章、人與自然的關系、謠言、流行語、網絡互動、群眾監(jiān)督等!肮拧睅懔私獠┐缶畹闹腥A文化,做過試卷后,是否引發(fā)了你對中國歷史、傳統(tǒng)文化一探究竟的興趣?“今”則關注社會熱點,引發(fā)人們的反思。一場疫情,一次滅絕,人類是否該思考一下怎樣才是對待自然的正確態(tài)度;疫情中網絡的作用被放大,但是“網絡互動”真的會使我們擺脫孤獨嗎;謠言的產生究竟折射出什么問題……,可以說這一套試題,在考查了考生對言語的運用、理解能力的同時,也可促使考生對一些問題作出深入思考。
二、詞語的“偽裝”,是褒是貶,你辨別清楚了嗎
詞語理解題在上海市考中并不新奇,在往年中上海傾向于考查指代詞,考查其指代內容,今年上海終于“厭倦”了此套路,拋棄了“指代詞”,選擇了考查對文段中“成語”的理解。在考查形式上,上海獨辟蹊徑,不考在文段中的含義,而考查其感情色彩,你既需要知道成語本身是褒是貶,也需要結合文段,判斷它是否進行了“偽裝”,變了色彩。可以說這樣的考查一舉兩得,既考查了對成語的掌握,也考查了對文段的理解。
我們的流行語正在變得越來越“一錘定音”:帶節(jié)奏、打工人、工具人……每當有新的社會議題出現(xiàn),我們不自覺地、急匆匆地用這些詞語來表達立場,劃分你我。原本極具復雜性的、值得細細探討的問題,被簡化成一兩個詞輕輕拋出,思辨不復存在。
上句中的“一錘定音”,其感情色彩是:
A.褒詞褒用 B.褒詞貶用 C.貶詞貶用 D.貶詞褒用
【答案】B。
【中公解析】“一錘定音”制造銅鑼時最后一錘決定鑼的音色,借指憑一句話作出最后決定;比喻做事干脆,說了算數(shù)。這個詞本身是褒義詞,故答案在A、B兩項中選擇。由后文的“帶節(jié)奏、打工人、工具人……原本極具復雜性的、值得細細探討的問題,被簡化成一兩個詞輕輕拋出,思辨不復存在”可知,作者是不贊同用流行語來定義事情的,文段中是貶義語境,故“一錘定音”為褒義貶用。答案為B。
三、推陳出新的主要陣地——語句表達“花樣”不斷
上海市考語句表達的特點之一就是“變”,幾乎每年都會出現(xiàn)讓考生“耳目一新”的題目,今年依舊不例外,除常規(guī)考查的病句辨析和句子排序外,還考查了關聯(lián)詞使用和詩詞運用。判斷關聯(lián)詞使用的正誤考查的是對關聯(lián)詞固定搭配的掌握,詩詞運用所選擇的詩句都是考生耳熟能詳?shù)模灰幸欢ǖ恼Z文基礎知識積累,做對題目其實并不困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