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與表達 |
第 4 頁:數(shù)字推理 |
第 5 頁:數(shù)學運算 |
第 6 頁:圖形推理 |
第 7 頁:定義判斷 |
第 8 頁:類比推理 |
第 9 頁:邏輯判斷 |
第 10 頁:資料分析 |
第 13 頁:常識判斷 |
21①中國人為什么會肥胖?這也和記憶有關②人為什么會肥胖?這和記憶有關
、郜F(xiàn)代社會的人,已經沒有了遠古時期人類的巨大勞動量和體能消耗
、茉谑鲿r代,高脂、高糖、高熱量的食物是活下來的條件,人們靠此儲存能量⑤可是記憶里卻仍然保持著對高熱量食物的欲望
、拗袊损囸I太久了,對于大饑荒年代的記憶仍然保留著,在大腦里,在胃里,在見到食物之后分泌的唾液里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A. ②①⑥④③⑤
B. ②①③⑤④⑥
C. ②④⑤③⑥①
D. ②④③⑤①⑥
參考答案:D
解析:通讀句子可知,只有③中的“已經沒有了”能和⑤中的“可是記憶里卻仍然”構成轉折關系。故③和⑤應當排在一起,且順序為③⑤。③句中的“現(xiàn)代社會的人,已經沒有了”承接④句“在石器時代”,故順序應為④③⑤,由此排除B、C。由這六句話可知,題干主要講了人類為什么會肥胖,中國人為什么會肥胖,按一般行文邏輯,應是由一般到特殊,即先講人類,再具體到中國人,故①、⑥應放在段末,排除A,選D。
22互聯(lián)網時代,我們經常能感受到批評的活躍,網絡跟帖、論壇微博,或攻訐謾罵,或跟風指責,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宣泄,缺乏理性的分析。批評理應承擔社會責任,但這種批評應是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有益于問題的解決。真正的批評從來都是理性的,批評的力量即源自其中蘊藏的理性。魯迅先生早就說過,“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zhàn)斗”。在某種意義上,理性批評昭示的是一個民族的穩(wěn)健成長,哪怕只有一點,也足以閃耀出它的光澤。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 網絡的特征使得理性的聲音被遮蔽
B. 情緒化的網絡批評無助于問題解決
C. 理性應成為批評者的一種價值堅守
D. 理性批評是一個民族穩(wěn)健成長的標志
參考答案:C
解析:文段由網絡批評的情緒化缺陷入手,意在強調“理性”對批評價值發(fā)揮的重要性。A項未提到批評,B項未提到“理性”,均可排除。D項與末句“在某種意義上。理性批評昭示的是一個民族的穩(wěn)健成長”不符.排除。本題答案為C。
23“行萬里路”,對中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以上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而言,漸漸成了現(xiàn)實. 甚至是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這固然意味著進步,值得激賞。但這一句話的另一半,“讀萬卷書”的現(xiàn)實反映,卻著實令人憂慮。一項權威性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高達九成受訪者認為自己的閱讀數(shù)量“很少”或“一般”。當我們悲哀于整個社會的物質日漸豐盈,精神世界卻日漸貧瘠蒼白,社會道德日益敗壞時,很少想到,它可能正是缺少了靜心閱讀的結果。 根據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是:
A. 強調閱讀對年輕人的重要性
B. 指出國民閱讀匱乏的現(xiàn)狀
C. 呼吁全社會都要重視閱讀
D. 闡述閱讀與道德建設的關系
參考答案:C
解析:文段共兩層意思:首先指出高達九成的國民缺少讀書習慣,國民閱讀匱乏的現(xiàn)狀令人擔憂:接著指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社會問題,可能正是缺少閱讀的結果。由此可知,作者是要倡導大家重視閱讀。與之相符的為C。故本題選C。
24如今,網絡能讓我們第一時間知曉天下事,給我們的生活事業(yè)來便利,但是,網絡惡意攻擊、虛假電子商務也讓我們不知所措,甚至蒙受經濟損失。網絡立法將給公民提供維權依據,讓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得到法律保障。
上述文字作者想表達:
A. 應該立法保護公民合法的網絡權益
B. 如今網絡已經淪為犯罪的高發(fā)渠道
C. 網絡給人們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
D. 網絡惡意攻擊等行為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參考答案:A
解析:分析文段可知,“但是”之后的內容為論述重點,作者首先提到了網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然后提出網絡立法對保護公民財產安全的作用,因此可推知作者的意圖是通過網絡立法來保護公民權利、抑制網絡的負面影響。故答案為A。
25研究表明,進口國征收碳關稅能提高本國福利水平,降低出口國福利水平。由于碳關稅由歐美發(fā)達國家提出,而二氧化碳的排放具有外部性,因此最優(yōu)碳關稅的確定不能僅由進口發(fā)達國家的福利最大化決定。全球氣候變化主要是由發(fā)達國家在工業(yè)化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所導致的,發(fā)展中國家正處于工業(yè)化過程中,高排放階段暫時無法避免,因此應對氣候變化必須遵循“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 最優(yōu)碳關稅應以全球福利最大化為約束
B. 氣候變化全球承擔“共同責任”不合理
C. 全球氣候問題本質上是經濟問題
D. 碳關稅背后隱藏的是一種新型的經濟霸權
參考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針對的是“征收碳關稅”,B、C項沒有點出這個關鍵詞,排除。根據“因此最優(yōu)碳關稅的確定不能僅由進口發(fā)達國家的福利最大化決定”、“因此應對氣候變化必須遵循‘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可知,作者主要講的是應怎樣征收碳關稅,A項符合,D項不是文段意在說明的內容,故答案為A。
26政府職能與成本問題一直備受爭議,但這方面的研究似乎還處于一種觀點與立場遠未一致的狀態(tài).一個重要原因是研究視角與方法的局限。大體上看,這類研究有兩條思路,一條是信守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預設,認為市場可以有效解決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問題,持“小政府”觀點;另一條是信守政府干預主義理論預設,認為政府不時干預是市場能夠健康運轉的必要條件。筆者認為,要解決這種困境,必須有新的理論視野和新的研究方法,而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就是其中之一。
這段文字接下來最有可能講述的是:
A.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
B. 新理論視野對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何幫助
C.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預設的局限性
D. 政府職能與成本之間矛盾難解的原因
參考答案:A
解析:文段由政府職能與成本問題一直備受爭議引出現(xiàn)今的研究視角與方法具有局限這一問題,并具體介紹了當今的兩種研究思路,然后作者提出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是解決這種困境的新的研究方法。接下來,作者應具體介紹新興古典經濟學這一概念的理論內容和研究方法。A項表述與此一致,當選。故本題答案為A。27①謠言止于智者,粉碎謠言靠的還是民眾自身的審慎與理性②流通的信息不僅要多,更要有質量
、垡粋信息自由流動的社會,會內生出強大的信息鑒別機制④信息夠不夠有說服力,不是權力可以命令的
、菹{言的最好方式并非殺雞儆猴式的懲罰,而是保證提供充分信息⑥一萬個流言也抵不上一個權威的信息,虛假信息反令民眾茫然失措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A. ①③⑤②⑥④
B. ⑤⑥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⑥⑤④
D. ⑥④①③②⑤
參考答案:B
解析:通讀六個句子可知,③句講的是“強大的信息鑒別機制”,①句中“粉碎謠言靠的是民眾自身的審慎與理性”,③、①從信息的鑒別人手,從機制到民眾,排序合理,故③①承接;且縱觀六個句子,⑤句具有較強的首句特征,應放在段首,由此可知答案為B。
28________到質疑唏噓,從“待價而沽”到“折價而售”!昂w”們不再是所謂的“天之驕子”。當求職簡歷________,當殘酷的現(xiàn)實遠不及當初設想的藍圖那么美好,他們開始反思當初的留學是否值得。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 眾星拱月 石沉大海
B. 步月登云 泥牛人海
C. 堅定不移 杳無音信
D. 春風得意 如石投水
參考答案:A
解析:“從到質疑唏噓,從‘待價而沽’到‘折價而售”’說的是海歸們從受熱捧到受冷落的變化。“步月登云”形容志向遠大;“堅定不移”形容毫不動搖。這兩個詞均不能形容受熱捧的狀態(tài),排除B、C。第二空中,“石沉大!北扔鲝拇藳]有消息;“如石投水”比喻互相合得來。句中說的是簡歷沒有收到回應。應選“石沉大!薄1绢}答案為A。
29城市的道路是一個公共空間,當私車發(fā)展的時候,私車就把公共空間變?yōu)樗接锌臻g,這就涉及公共資源根本性質的變化。如果采取市場經濟的方法,私人占有公共資源就要付費,這是行得通的,目前對私車的發(fā)展要從這個思路去改革。在倫敦和新加坡就實行“市中心收費制度”.私車進入市中心后要另外付費,實際上就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市中心交通流量的舉措。上述這段文字表達的主要意思是:
A. 私車的發(fā)展增大了城市道路的交通壓力
B. 私車進入市中心收費可以有效控制市中心的交通流量
C. 對私車占用公共資源進行收費是改善城市交通的必由之路
D. 根據市場機制對占用公共資源的私車進行收費是合理的
參考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說明城市道路資源的公共屬性,然后提出私人占用公共資源要付費這一做法的可行性,最后通過倫敦、新加坡的例子印證了這一可行性。由此可知文段主要強調的是對占用公共資源的私車進行收費這一做法的可行性、合理性,故D項符合。
30承受是一種精神,是人生________而美麗的一番心境。不論你愿意與否,生活本身的內容,決定了我們終將是山、是海,是那只________、默默跋涉的戈壁駱駝,終將以胸懷以肩膀去承受生活的各種施加。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 甜蜜 孑然一身
B. 奇異 形單影只
C. 酸澀 孤苦伶仃
D. 苦澀 踽踽獨行
參考答案:D
解析:由句意和表轉折的“而”字可知,第一空所填詞語應與“美麗”構成轉折關系。“甜蜜”、“奇異”均不符合要求,排除A、B。“踽踽獨行”指孤零零地獨自走著,形容非常孤獨;“孤苦伶仃”形容孤獨困苦,無依無靠。由句意可知,此處主要強調的是“孤獨”,而非“困苦”,故排除C。故本題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