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與表達 |
第 5 頁:數(shù)量關系 |
第 7 頁:判斷推理 |
第 12 頁:資料分析 |
第 15 頁:常識判斷 |
第一部分 言語理解與表達(共35題,參考時限35分鐘)
本部分均為單項選擇題。著重考查考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駕馭能力。
這種能力包括:對詞、句子、篇章一般意思和特定意義的理解;對比較復雜的概念和觀點的準確理解;對語句隱含信息的合理推斷;根據(jù)上下文,恰當選用詞語;準確地辨明句義,篩選信息。
閱讀以下文字,完成題。
達爾文出生于英國西部施魯斯伯里一個世代為醫(yī)的家庭。16歲時,他被送到愛丁堡大學學習醫(yī)學。1829年,他被父親送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希望他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yè)。同年12月,乘“貝格爾”號軍艦環(huán)球考察,這艘軍艦穿越大西洋、太平洋,_______澳大利亞,_______印度洋, _______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國。1842年,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l859年11月,達爾文經(jīng)過20多年研究,終于寫成科學巨著《物種起源》。1882年4月I9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因病去世,他的遺體被安葬在牛頓墓旁。
達爾文的祖父曾預示過進化論,但礙于聲譽,始終未能公開其理念。達爾文自己把《物種起源》稱為“一部長篇爭辯”,它論證了兩個問題: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當時絕大部分讀了《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都很快地接受了這個事實,進化論從此取代神創(chuàng)論,成為生物學研究的基石。即使是在當時.有關生物是否進化的辯論.也主要是在生物學家和基督教傳道士之間,而不是在生物學界內(nèi)部進行的。第二,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當時的生物學家對接受這一點猶豫不決,因為自然選擇學說在當時存在著三大困難。
如果達爾文知道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的實驗,就不會在遺傳問題上陷入絕境了。孟德爾在1865年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基因的分離定律和獨立分配定律。生物遺傳并不融合,而是以基因為單位分離地傳遞,隨機地組合。因此,只要群體足夠大,在沒有外來因素(比如自然選擇)的影響時,一個遺傳性狀就不會消失。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一個優(yōu)良的基因能夠增加其在群體中的頻率,并逐漸擴散到整個群體。
很顯然,孟德爾主義正是達爾文所需要的遺傳理論。可惜,孟德爾的發(fā)現(xiàn)被當時的科學家完全忽視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孟德爾主義在1900年被重新發(fā)現(xiàn)時,遺傳學家們卻認為它宣告了達爾文主義的死亡,在他們看來,隨機的基因突變(而不是自然選擇),才是生物進化的真正動力。只有一些在野外觀察動植物行為的生物統(tǒng)計學家仍然信奉達爾文主義.因為他們所觀察到的生物對環(huán)境的奇妙適應性,是無法用隨機的突變來解釋的。
1
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本文標題的是:
A.進化論與孟德爾
B.達爾文與孟德爾
C.達爾文的困惑
D.達爾文與進化論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
文章主要圍繞達爾文及其創(chuàng)立的進化論展開,“孟德爾”非文章論述重點,排除A、B項。C項表述過于籠統(tǒng),未提到“進化論”這一關鍵詞。D作為標題恰當,當選。
2填入文中第一段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一組的是:
A.經(jīng)過越過繞過
B.跨過經(jīng)過穿過
C.穿過跨過翻過
D.繞過跨過掠過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
由“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可知,第二空中選“越過”印度洋最貼切。第三空中,“繞過”與“好望角”也搭配恰當。本題選A。
3
達爾文在生物學上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
A.認為基因突變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B.完成科學巨著《物種起源》
C.反對神創(chuàng)論
D.發(fā)現(xiàn)了基因分離定律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達爾文認為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基因分離定律是孟德爾的發(fā)現(xiàn),A、D項本身錯誤,排除;與C項相比,完成科學巨著《物種起源》影響更大,是達爾文在生物學上最突出的貢獻。故本題選B。
4
文中第三段劃線處的“陷入絕境”是指:
A.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不能揭示生物遺傳的機制
B.達爾文“江郎才盡”。不能繼續(xù)開展研究
C.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當時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無法獲得認可
D.達爾文的進化論被孟德爾的遺傳理論所替代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
由“如果達爾文知道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的實驗,就不會在遺傳問題上陷入絕境了’,可知.這個“絕境”與遺傳問題相關。B、C項與此不符,排除。另由“孟德爾主義正是達爾文所需要的遺傳理論”可知.孟德爾的遺傳理論可以用來印證達爾文的進化論。D項表述錯誤,排除。本題選A。
5
根據(jù)上下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環(huán)球考察”為達爾文寫作《物種起源》提供了條件
B.19世紀,孟德爾的遺傳理論曾受到忽視
C.孟德爾的遺傳理論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一脈相承
D.達爾文的進化論被當時大部分生物學家所接受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
“一脈相承”比喻某種思想、行為或學說之間有繼承關系,不適用于孟德爾的遺傳理論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之間的關系。故C項錯誤,當選。
6中國古代都城的規(guī)劃建設,特別注重的是突出皇權至上的思想。這一思想的體現(xiàn)莫過于歷代對于宮闕正門的精心設計和建筑布局的巧妙構思。天安門就是這種建筑的典型形式。因此。追溯天安門的歷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歷史與演變。天安門和北京城的每一處古城垣一樣,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下列說法中.不符合上文意思的一項是:
A.皇權至上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古代都城的規(guī)劃建設
B.天安門的歷史與北京城的歷史與演變有著莫大的關系
C.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都,北京城每一處古城垣都體現(xiàn)出歷代的精心設計和巧妙構思
D.天安門是典型的中國封建時代的都城建筑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
C項中“每一處”表述過于絕對!熬脑O計”和“巧妙構思”說的是歷代的宮闕正門和建筑布局,而不是北京城的每一處古城垣。
閱讀以下文字。完成題。
中國藝術追求的靜寒境界,寧靜而淵澄,有一種自然而平淡的美,這與中國人的文化追求有關。世界永遠充滿著齷齪與清潔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僅是中國人的社會理想,也是一種審美追求。
靜寒境界是片寧靜的天地。寧靜【 】了塵世的喧囂,將人們帶入悠遠清澄的世界中;寧靜【 】了人們的心靈污垢,使心如冰壺,從而歸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寧靜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國藝術追求這種絕對的寧靜。比如在中國畫中,永恒的寧靜是其當家面目。煙林寒樹,雪夜歸舟,深山蕭寺,漁莊清夏,這些習見的畫題,都在幽冷中透出寧靜。這里沒有鼓蕩和聒噪,沒有激烈的沖突,即使像范寬《溪山行旅圖》中的飛瀑,也在空寂的氛圍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囂。寒江靜橫,孤舟閑泛,枯樹蕭森,將人們帶入永恒的寧靜中。如北宋畫家王晉卿傳世名作《漁村小雪圖卷》,畫山間晴雪之狀,意境清幽,氣氛靜寂,畫中漁村山體均以薄雪輕施,寒林點綴于石間崖隙,江水蕩漾,與遠山相應,一切都在清暉中浮動,真是幽寒寧靜之極。
中國畫家酷愛靜寒之境,是因為靜反映了一種獨特的心境。畫之靜是畫家靜觀默照的結果.也是畫家高曠懷抱的寫照。畫家在靜寒之中陶冶心靈.以靜寒來表現(xiàn)自己與塵世的距離,同時通過靜寒來表達對宇宙的獨特理解。
中國藝術的靜寒之境.絕不是追求空虛和死寂.而是要在靜寒氛圍中展現(xiàn)生命的躍遷。以靜觀動,動靜相宜,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通則,它一般是在靜寒中表現(xiàn)生趣,靜寒為盎然的生機躍動提供了一個背景。文嘉自題《仿倪元鎮(zhèn)山水》:“高靈爽氣澄,落日橫煙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亂小影!痹陟o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輕煙飄渺,青山浮蕩,孤亭影亂,這不正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嗎!徹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這動靜轉換中全然蕩去。
靜與空是相聯(lián)系的,靜作用于聽覺,空作用于視覺,聽覺的靜能推蕩視覺的空,而視覺的空也能加重靜的氣氛。在中國畫中,空絕非別無一物,往往與靜相融合,形成寧靜空茫的境界。因此,靜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國藝術熱衷于創(chuàng)造“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會的復雜文化活動,盡量保持“自然的純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樣呈現(xiàn),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聯(lián)系?丈綗o人,任物興現(xiàn),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節(jié)選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韻味》,有刪改)
7
依次填入第二段【 】中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隱匿濯清
B.驅除滌蕩
C.淹沒洗盡
D.驅逐輕拂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第一空,“隱匿”與“喧囂”不搭配,排除A!皩庫o淹沒喧囂”不合常理,排除C。第二空,“輕拂”比“滌蕩”程度輕,與“人們的心靈污垢”、“使心如冰壺,從而歸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相對應,“滌蕩”更符合文意。故本題答案為B。
8下列對“靜寒境界”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它寧靜而明澈,化解了齷齪與清潔的沖突,還我們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體現(xiàn)著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永恒的寧靜是中國藝術追求的全部內(nèi)容
C.它可以幫助我們還原宇宙的本來面目,表達我們對宇宙的獨特理解
D.它追求一種絕對的寧靜,但這種寧靜卻不是真正的空虛與死寂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
由“世界永遠充滿著齷齪與清潔的角逐”無法推出A項的“化解了齷齪與清潔的沖突”,排除;8項的“全部內(nèi)容”絕對化,排除;文段未提及“還原宇宙的本來面目”,C項無中生有,排除。故本題答案為D。
9
關于中國畫對“靜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畫的習見畫題盡管內(nèi)容指向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特點是在幽冷中透出寧靜
B.無論是動態(tài)之景還是靜態(tài)之景,畫家都力圖營造空寂的氛圍,遠離喧囂,歸于幽靜
C.畫之靜表達的是一種獨特的心境,畫家在靜寒中涵養(yǎng)自己.表現(xiàn)自己與塵世的距離
D.中國畫以徹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襯現(xiàn)實世界的生機.從而體現(xiàn)出靜寒之境的生趣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
由“煙林寒樹,雪夜歸舟,深山蕭寺,漁莊清夏,這些習見的畫題,都在幽冷中透出寧靜”可知,A項正確;由“這里沒有鼓蕩和聒噪,沒有激烈的沖突,即使像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中的飛瀑,也在空寂的氛圍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囂”可知,B項正確;由“畫家在靜寒之中陶冶心靈,以靜寒來表現(xiàn)自己與塵世的距離”可知,C項正確。由“它一般是在靜寒中表現(xiàn)生趣,靜寒為盎然的生機躍動提供了一個背景”可知。D項說法有誤,當選。
10
對劃橫線句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中國藝術中靜與空是相互聯(lián)系的
B.靜與空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
C.中國畫中的空往往與靜相互融合
D.視覺的空與聽覺的靜可融合成靜寒之境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由“靜與空是相聯(lián)系的,靜作用于聽覺,空作用于視覺,聽覺的靜能推蕩視覺的空。而視覺的空也能加重靜的氣氛”可知,A、D項正確。由“在中國畫中,空絕非別無一物,往往與靜相融合,形成寧靜空茫的境界”可知,C項正確。文章只是說靜與空能相互映襯,無法推出“靜與空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B項無中生有。故本題答案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