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常識判斷 |
第 4 頁:言語理解與表達 |
第 11 頁:數量關系 |
第 12 頁:判斷推理 |
第 14 頁:資料分析 |
第 16 頁:參考答案 |
閱讀以下文字,完成41-45題。
板塊結構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分為若干部分或稱為板塊,這些板塊始終處于相對運動之中。板塊的不斷移動,使斷層——穿過巖層的地質裂縫——的應力不斷增加,造成巖層的略微變形,最終斷裂而產生斷層地震。這時變形的巖層會彈回來,像一根拉長的橡皮帶繃斷后一樣。其后,斷層的各邊都移動,巖層的彈性畸變也消失了。
地震前斷層周圍的應力會增大,這個概念促使人們想到許多檢測這種地震警報的方法,科學家可以通過重新測量繪制地圖時使用的三角測量點的網絡來測出微小的變形。他們也可以在適當的地方安放應變儀或傾斜計這類儀器。由于變形能改變蓄水能力(或者說通過使細小裂縫開啟或閉合而改變巖層的孔隙度),因此孔隙內的水位也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F在衛(wèi)星已可以用來對地球表面的點進行測量,其精度可達幾厘米,所以現在的許多測量點都可以從空間重新測繪。所有這些方法在可能發(fā)生地震時都會有所顯示。
當一個斷層的不同部分活動的方式互不相同時,如果斷層的一個部分經常有中度地震,而它的一個鄰近地帶在歷史記載中卻沒有發(fā)生過地震,那么斷層的這個平靜地帶(稱作地震空白區(qū))就可能是將發(fā)生地震的地方。
但是斷層的所有部分不都是照這種方式活動的。有些活斷層從來沒有產生過引起人們注意的地震。由于許多巖層極其緩慢變形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們在不斷地滑動,其速度與板塊的移動相一致,這種活動方式所產生的地震很輕微,不借助靈敏的地震儀,是不會覺察到的,這個過程叫做蠕動。正在蠕動的斷層不會發(fā)生嚴重的地震災害,除非蠕動停止。通過對蠕動的斷層和地震空白區(qū)的多年監(jiān)視,研究人員能夠確定出將來最可能發(fā)生地震的地區(qū)。
41.“巖層的彈性畸變”消失的原因是( )。
A.地震消除了積存在板塊中的應力
B.斷裂的巖層不斷向各邊移動
C.地震使積存在板塊中的應力增加
D.板塊的不斷移動使巖層斷裂
42.下列檢測地震警報的方法正確的一組是( )。
、僦匦聹y量三角測量點網絡的變形情況 ②安放應變儀或傾斜計 ③改變巖層的孔隙度
④觀察孔隙內水位的變化 ⑤通過衛(wèi)星對三角測量點重新測繪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43.第四段中“其速度與板塊的移動相一致”的“其”指的是( )。
A.活斷層各部分的滑動 B.許多巖層的變形
C.活斷層各部分的變形 D.許多巖層的滑動
44.下列說法中,與原文意思不一致的是( )。
A.地震災害之所以不可能消除,是因為地球板塊始終處于相對運動之中
B.斷層的應力始終處于“產生——增大——消除”的不斷循環(huán)之中
C.地震空白區(qū)之所以最可能發(fā)生地震,是因為它各部分的活動方式互不相同
D.正在蠕動的斷層如果停止了蠕動,就有可能發(fā)生嚴重的地震災害
45.本文所表達的主要觀點是( )。
A.板塊運動與地震的關系
B.地震產生的原因及地震預報
C.不同的地質運動會產生不同類型的地震
D.借助觀察蠕動是預報地震的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