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維特根斯坦是劍橋大學著名哲學家穆爾的學生。有一天,哲學家羅素問穆爾:“你最好的學生是誰?”穆爾毫不猶豫地說:“維特根斯坦!薄盀槭裁?”“因為在所有的學生中,只有他聽課時總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總有問不完的問題。”后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羅素。有人問:“羅素為什么會落伍?”維特根斯坦說:“他沒有問題了。”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懷疑和提問是成功的秘訣
B. 好奇心是研究的內(nèi)在動力
C. 得到賞識是成才的重要因素
D. 發(fā)現(xiàn)問題是不斷進步的前提
正確答案:D
講解:文段主要是講提問的重要性。A項中的“懷疑”在文段中沒有依據(jù);B項中的“好奇心”和“提問題”并不是同一概念;C項中的“得到賞識”在文中未提及。發(fā)現(xiàn)問題是維特根斯坦進步的原因,羅素被超越是因為他沒有問題了,講的是發(fā)現(xiàn)問題與進步之間的關系。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89、我國當代快速城市化的一個明顯問題是地方文化特色逐漸喪失。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城市競爭力的根本所在,各城市在千百年的發(fā)展中形成了豐富的地方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城市風貌,這些歷史文化特色是城市的文化競爭力和經(jīng)濟競爭力的主要來源,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這些歷史文化特色,就是在保護人類文明。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快速城市化與城市的文化保護存在沖突
B. 保護城市的文化特色意義十分重大
C. 文化特色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體現(xiàn)
D. 城市的文化特色喪失的速度非常驚人
正確答案:B
講解:文段末句揭示主旨,強調(diào)了保護歷史文化特色的重要意義。文段指出了地方文化特色的逐漸喪失是快速城市化中的一個明顯問題,A項中“存在沖突”在文中無支持依據(jù);C項是文段片段的同義復述,沒有體現(xiàn)文段主旨;D項中的“速度非常驚人”在文中無從體現(xiàn)。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90、有一個小孩,在上中學時,父母曾為他選擇文學這條路。只上了一學期,老師就在他的評語中寫下了這樣的結論:“該生用功,但做事過分拘禮和死板,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善的品德,也決不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焙髞,一位化學老師了解到他的這個特點后,就建議他改學化學,因為做化學實驗需要的正是一絲不茍。改學化學后,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臺,成績在同學中遙遙領先。后來,他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他的名字叫奧托·瓦拉赫。這個故事主要告訴我們( )。
A. 父母不應過早代替孩子選擇人生道路
B. 教師對孩子的成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C. 人在本質(zhì)上只有特點而沒有優(yōu)缺點之分
D. 善于利用“缺點”就有可能獲得成功
正確答案:D
講解:A項是對文段前面部分的推斷,并非是文段要告訴我們的道理;B項中的“決定性”有夸大之嫌;C項本身說法不正確,且把文段所提到的“特點”延伸到人的本質(zhì)上,屬于過度推斷。在學文學上的“缺點”卻是在學化學上的“優(yōu)點”,D項說法正確。
91、據(jù)初步統(tǒng)計,我國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不可移動文物點近47萬處,博物館約2900家,粗略估計,全國文物藏品不超過2000萬件。這些數(shù)字是什么概念?英格蘭面積只有我國的1/73,而其受到國家登記保護的文物點達到50萬處,各類博物館有3000余家,其中大英博物館目前就擁有藏品700萬件。建國歷史僅200多年的美國,各類大小博物館也有16000余家,其中美國斯密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藏品就多達1.3億件。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我國對文物的保護和重視遠遠不夠
B. 政府應成為保護文物的中堅力量
C. 我國應加大對文物的發(fā)掘和管理力度
D. 各國對文物的判定標準不盡相同
正確答案:C
講解:本題為意圖推斷題。文段通過一些具體數(shù)字比較了中國、英國、美國的文物保護狀況,揭示了中國在文物保護方面的不足,呼吁我國加大對文物的發(fā)掘和管理力度。A項反映問題,C項提出對策,意圖推斷題首選對策,故C項更為正確。B項中的“中堅力量”在文段中沒有提到,且根據(jù)常識可知,中堅力量多指人民群眾;D項中的“判定標準”屬無中生有,文段并沒有提到。
相關推薦: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