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二、文章閱讀。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問題。本題共有五個小題,每道小題提供四個選項,要求你從中選出最恰當?shù)囊豁,你的選擇必須與題干要求相符合。
請開始答題(76~80題):
所謂人本意識,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揚人的生命存在意義和主體獨立自覺的價值。而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樂道和積極追求的東西。儒家雖然不像西方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思想家那樣,突出人的個性自由與解放和個體的獨立發(fā)展,但這只是相對而言。
第一,儒家并沒有完全抹煞人的個體主體的作用與價值,抹煞人的個體主體的獨立性與主動性?鬃诱f“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實現(xiàn)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認為“立人”、“達人”要以“己立”、“己達”為前提。孟子說“道唯在自得”,求道沒有別的途徑,全靠自身的修行和體悟。這都是對人的個體主體的獨立性和主動性的肯定。
第二,主體理應(yīng)包括個體主體和類主體,主體意識應(yīng)包括個體主體意識和類主體意識。就類主體和類主體意識來說,儒家不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從人性的普遍性出發(fā),把人看成是一種社會性的類存在。作為類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緣關(guān)系,以人倫世界、人倫社會為人的生存發(fā)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會價值較之人的個體價值更重要。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儒家強調(diào)“人貴物*”,認為人類有著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貴之處,具有其他事物無法比擬的價值; 強調(diào)“民為邦本”,認為人民構(gòu)成國家政治的基礎(chǔ),只有基礎(chǔ)牢固,國家的安寧才有保障,國家的發(fā)展才有可能;強調(diào)“民貴君輕”,認為人民、國家、君主這三者間,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決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識突出人的主體性,主張把人當人來看待,提倡重視民意,與民同樂,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體現(xiàn),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觀念是通過對人性的肯定來論證人格尊嚴,民主觀念是通過對人權(quán)的肯定導(dǎo)出人格平等。人性與人權(quán)、民本與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過,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為民主思想的基礎(chǔ)。我們建設(sh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有必要從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養(yǎng)分。
76. 對“人本意識”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項是()。
A. 人本意識肯定人的主體性,主張“人貴物*”,把人當作人看待
B. 人本意識主張尊重人,弘揚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看重人的生存發(fā)展
C.人本意識承認個體主體的作用,看重人的個性及個體的獨立及發(fā)展
D. 人本意識承認個體的獨立性,追求人的主體性和獨立自覺的價值
77. 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 中國儒家和西方思想家注重個性自由和個性解放
B. 中國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人權(quán)和人的發(fā)展
C.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權(quán)為目的
D. 儒家民本思想強調(diào)人格尊嚴,西方民主思想強調(diào)人格平等
78. 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儒家認為人是一種社會性群體,分類而居;人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否認
B. 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著通過自身努力提升主體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貴物*”、“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等觀點的核心是爭取民心
D. 儒家認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與民同樂等都是尊重人的體現(xiàn)
79. 根據(jù)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近代西方思想家較之儒家的高明之處,在于從關(guān)注人性到重視民本到建設(shè)民主
B. 人本意識讓人體會到人的尊嚴與偉大,體驗到人之為人的意義和價值
C.儒家強調(diào)的“民貴君輕”,警示后世統(tǒng)治者要有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D. 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營養(yǎng),揚棄官本位意識
80. 最適合做本文標題的是()。
A. 人本意識
B. 儒家的人本意識
C.儒家人本意識與西方民主思想
D. 弘揚人本意識的意義和價值
第三部分結(jié)束,請繼續(xù)做第四部分!
相關(guān)推薦:2010江蘇公務(wù)員考試《申論》練習材料匯總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