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蕭何為何是千古名相呢?
話說,劉邦打下天下之前,蕭何有三大功績:盡收秦律令文書、舉薦韓信、鎮(zhèn)撫關中,一件件,都是成就劉邦大業(yè)的極大關鍵。等劉邦打下天下之后,蕭何又確立漢朝的典章制度與氣象規(guī)模,一樁樁,也都決定了大漢四百年江山的長治與久安。這樣的一代名相,忠勤恭謹,實在沒啥可挑剔的。但有一樁,兩千多年來卻始終遭人非議;今人韓兆琦(《史記》研究專家)甚至還說,這事蕭何“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這樁“極不光彩”的事兒,你道,又是什么?
殺韓信。
說起韓信,人們總道,“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確,沒有蕭何,肯定就沒有叱咤風云的韓信。當年投身漢營,韓信郁郁不得其志,經(jīng)幾番躊躇,決定出亡,一走了之。在蕭何眼里,韓信乃不世出的大才,他所下的評語是:“國士無雙”!只要劉邦有志于天下,就非得要重用這無雙“國士”不可。結果,韓信因不受重用,毫無預警地就走了。乍聽消息,蕭何如五雷轟頂,遂不顧一切,撇下軍國要務,以丞相之尊,竟然為一個亡將親自策馬、急急追去。蕭何如此十萬火急、如此慎重其事,別說當年劉邦難以置信,就算今天我們仔細想來,其實,也還是匪夷所思。
正因如此難以置信的急切,也正因如此匪夷所思的慎重,劉邦終于接受了蕭何的舉薦,破天荒地,將韓信從無關緊要的治粟都尉瞬間拔擢為號令三軍的大將。這一拔擢,太出格、也太非同小可了。從此,韓信赫赫戰(zhàn)功,先定秦,后擊魏,緊接著破趙、平燕、滅齊,最后在關鍵的垓下會戰(zhàn),更給了項羽致命一擊。從此,劉邦更是峰回路轉,從原先的困居漢中,不多久,就輕易入主關中,四年后,統(tǒng)一天下。
天下一統(tǒng)之后,劉邦與韓信的關系當然會產(chǎn)生激烈的變化。畢竟,對任何開國君主而言,如何處理功高足以震主的大將,永遠都是一道難題。況且,韓信還不僅僅只是“功高足以震主”而已。當初天下未定,他先強求劉邦封他齊地“假王”,后又于固陵之役蓄意要挾,這兩件,早已“震”得劉邦七葷八素,下定決心非要好好“處理”韓信不可。結果,只待項羽一滅,劉邦便將齊王韓信徙為楚王,再進而貶為淮陰侯,且留置京城,就近看管。至此,等于老虎拔了牙,韓信其實已不足為患了,劉邦也就不太多為難他了。
可惜,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把自己的功勞看得太重,把對劉邦的“震動”又看得太輕;他高估自己的分量,卻錯看當時的形勢。結果,韓信始終心中不平,始終怨恨不已;他“日夜怨望,居常鞅鞅”。試想,一個“勇略震主”的功臣,日日憤懣;一位“功高蓋世”的大將,天天不平。在頂頭之人看來,這不是一枚威力難測的定時炸彈,是啥?
因此,即使劉邦容得下這人,換成呂后,卻容不下了。這時的呂后,一方面面臨戚夫人與趙王如意步步進逼的“太子保衛(wèi)戰(zhàn)”,二方面又擔心太子仁弱、將來接替大位也罩不住那群悍將。于是,正當劉邦出兵平定陳豨之際,且不論韓信是否真與陳豨相約里應外合、意圖謀反,這時的呂后,一則要立功,另則要展現(xiàn)實力,再則也為惠帝清除未爆(或者已爆)彈,她思前想后,決定找最老成謀國的大臣商議如何翦除韓信。
呂后找了蕭何。
蕭何當然知道,這事會招人物議,來日肯定有沒完沒了的罵名,但他想也沒多想,就與呂后共同策劃了殺韓之計。一如當年為了大漢江山社稷,他不顧一切,拼了命,非得把韓信找回,也非得披肝瀝膽舉薦韓信。同樣地,為了大漢的長治久安,再怎么不得已,他也只能幫呂后把韓信殺了。當初薦韓,是為了漢;后來殺韓,也是為了漢。這就好比當年他與曹參多有芥蒂,但臨終之前,仍要舉薦曹參繼任相國之位。私人恩怨是一回事,天下禍福是另回事。關于這點,蕭何很清楚。別人怎么想,他不管;別人怎么講,他不理?傊,他做他該做的。如此行事,大概,就是古大臣之風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