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每當耳邊響起這熟悉的旋律,人們腦海中也隨之出現(xiàn)了燕子的身影。幾天前,銀川市民劉先生3歲的女兒唱起這首兒歌時問:“爸爸,小燕子在哪兒呢”。銀川市濕地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筱平認為,隨著城市化進程,現(xiàn)代建筑結構的改變是市區(qū)燕子減少的主因。(4月6日《寧夏新聞網(wǎng)》)
燕子銜春泥,是一幅美景。這個春天里,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卻無緣看到這樣的自然和諧景色了。看不到燕子,困惑著孩子,困惑著大人。也困惑著記者!缎孪蟆返挠浾咦咴L時,均未見到燕子身影。一位老人稱,最近兩三年間,市區(qū)很少見到燕子了。
燕子為何不再銜春泥?專家認為,這是建筑設計的問題。燕子的巢穴和其他鳥類的巢穴不一樣。由于燕子和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喜歡在居民屋檐下筑巢繁衍。原來的時候,百姓都是生活在平房里面,燕子的巢穴則多選擇屋內的房梁或者是屋檐下面。隨著百姓對環(huán)境整潔的訴求,顯然,讓燕子在屋內居住已經(jīng)很不現(xiàn)實了。但是,讓燕子居住在屋檐下卻是可行的。事實上,燕子的居住習慣也在改變。由以往的屋內居住,變成了后來的屋檐居住。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就連這個屋檐也沒有了。城市高樓大廈崛起的時候,也消滅了平房。高樓大廈設計的時候很多都是沒有屋檐的,于是,也就沒有了燕子的家園。即使,是在農(nóng)村,這幾年燕子的數(shù)量也在減少。這是因為城鎮(zhèn)化的推進,農(nóng)村的平房也越來越少了。
物種是一個適者生存的鏈條。對于燕子來說,它們也可以通過進化,適應目前的環(huán)境,比如像其他鳥類一樣,選擇其他筑巢方式。問題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燕子顯然是沒有進化的,它們沒有做到適者生存,而是任性的用自己群體的減少,來抗議人們的生活習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究竟是逼著燕子進化,還是人類做些讓步?筆者以為,還是人類做些讓步的好。
對于城市的建設,在規(guī)劃和設計的時候,應該給“燕子銜春泥”留下一方天地。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依據(jù)燕子喜歡在屋檐下生活的習性,在房屋設計的時候,留下屋檐,供燕子居住。隨著新農(nóng)村的建設推進,未來,小平房也會在農(nóng)村消失。當城市里,農(nóng)村里,都因為建筑的改變,而讓燕子無處安家的時候,恰恰是生態(tài)惡化的罪魁禍首。這就需要建筑專家在設計房屋的時候,既要考慮人類的舒適,也要考慮燕子的家園。
燕子是益鳥,主要靠捕食蚊子、蒼蠅和蚜蟲為生。 一只燕子一個夏天能吃掉蚊子、蒼蠅和蚜蟲50萬至100萬只。如果“舊事王謝堂前燕”也能飛入城市里,這何嘗不是城市生態(tài)的美好?
燕子銜春泥,春泥放哪里?這個問題值得建筑設計專家思考。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答案、公務員真題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