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進馬年,便想到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教授在談論人才問題時說的一段頗有見解的話:“現(xiàn)在,大家一說起人才問題,都說要提倡做‘伯樂',‘伯樂'當然要做。我看大家首先應當作‘馬',哪怕是做不了‘千里馬',每天跑個幾百里、幾十里、幾里也好。要不停地朝前跑,每個人都要跑,這樣,才能形成‘萬馬奔騰'的局面!
“首先應當作‘馬'”,做“不停地朝前跑”的“馬”。千里馬并非一生下來就會“日行千里”。千里馬是在不斷奔跑中,才練就日馳千里的本領(lǐng)的。不練、不奔、不勇于跨越各種艱難險阻,就不會成為千里馬。陳景潤是蹲在煙熏火烤的六平方米的小屋里,夜以繼日、年復一年地運算,運算的稿紙堆積了幾麻袋,才靠近哥德巴赫猜想的峰端;被人們尊為“鐳的母親”的居里夫人,整整花了四年時間,用了八百噸水、四百噸礦物、一百噸液體化學藥品和九十噸固體化學藥品,才制得了一克純粹的鐳的化合物;十六歲就到美國一家工廠當學徒的諾貝爾經(jīng)過18年的艱苦努力、幾百次試驗,終于發(fā)明炸藥,成為對近代工業(yè)有巨大貢獻的化學家。
其實,就拿華羅庚教授本人來說,他原本只是一個初中畢業(yè)生。由于家境貧寒,不得不在初中畢業(yè)后幫助父親料理小雜貨店。20歲又得了左腿胯關(guān)節(jié)骨膜粘連,不能自由活動了。可是,他并沒有倒下,每天在料理店務之余,仍刻苦自學數(shù)學,艱難地向數(shù)學之峰攀登,終于成了數(shù)學王國里的千里馬。各行各業(yè)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雖然,我們每個人經(jīng)歷不同、條件有別,但只要看準目標,鍥而不舍,長期努力,終會成為各有所長的“千里馬”。
做“馬”要做“千里馬”,而“千里馬”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他們“馬不停蹄”的奮斗精神,更在于他們的“生命不息,拉套不止,服務人民,造福人類”的奉獻品格。袁隆平在大饑荒的童年時代就立志成為農(nóng)科領(lǐng)域的“千里馬”,為的是將來“所有人不再挨餓”,他經(jīng)過四十多年的不懈奮斗,終于使我國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種著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獲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使我國每年增產(chǎn)稻谷3500億公斤,相當于每年解決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還有徐虎、王濤、李素麗、吳天祥、李國安、孔繁森、王順友、任長霞、沈浩等等,這些在不同工作崗位上馳騁的“千里馬”,“不待揚鞭自奮蹄”,為人民“拉套”不止,對社會作出了大貢獻。
著名畫家徐悲鴻筆下的馬千姿百態(tài),妙趣橫生,但最令人稱道,讓人興奮的是那一匹昂首疾馳的奔馬!因它是我們民族的進取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的象征。
風和日麗,馬蹄聲疾,讓我們在“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學習不停步,奮斗不停步,奉獻不停步”,朝著實現(xiàn)“中國夢”的宏偉目標,永不停蹄,奔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