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點分析
轉變政府職能存在的問題:
(一)對政府職能認識不清。我國的政府管理模式來源于前蘇聯(lián),政府包攬所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事務。現(xiàn)在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只需要管理那些社會需要而其自身管不了或無人管的社會公共事務。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的事務則由他們根據(jù)國家法律和行業(yè)規(guī)定自主處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許多政府工作人員分不清哪些事務該政府管,哪些事務不該管。他們沿用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除上級明文規(guī)定不管的事務外,所有社會事務都要管,認為這樣做十分妥當,不會出現(xiàn)管理真空。
(二)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留戀權力。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因為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對權力的留戀使市場機制難起推動作用。因為這種權力可以給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帶來利益,失去這些權力,就意味著失去某些既得利益。市場同權力競爭,結果是力不從心,權力通常占據(jù)上風,致使政府職能轉變滯后,這樣,影響行政效率提高,同時產生腐敗。
(三)社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不健全。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社會自身的管理和服務是否健全密切相關。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功能先天不足,因而所有的事務必須由政府管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社會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功能也日益完善,且表現(xiàn)出與經濟發(fā)展水平同步的趨勢,經濟越發(fā)達的地區(qū),社會功能越齊全;相反在一些落后地區(qū),因社會自身功能不全,嚴重制約了政府職能轉變的速度。在發(fā)達地區(qū)可以交由社會管理的事務,在落后地區(qū)還必須由政府統(tǒng)管起來,這反過來又阻礙了市場機制的發(fā)育。
(四)政府工作人員整體素質與市場經濟要求不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yè)迅猛發(fā)展,國民的整體素質有較大提高。隨著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實行,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也有很大提高。但從總體上講,政府工作人員整體素質與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和社會的要求。一是對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行政工作效率不易衡量,擔心職能轉變會引起負面影響。二是對政府職能只有大致了解,對本層級、本區(qū)域、本部門應履行的職責缺乏科學的認識、清晰的界定。不知道哪些職權應歸還社會,哪些職能應得到加強。三是等待觀望,不敢創(chuàng)新。雖然他們也贊成轉變政府職能,但行動上卻等待觀望,希望有現(xiàn)成的東西可以照搬照抄,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也不愿主動探索。四是胸無大局,思考問題往往從小集團、或個人私利出發(fā),對既得利益不愿放棄。五是為人民服務意識淡薄,工作不負責任,方法簡單,方式粗暴。凡此種種都說明部分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要求,與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不相適應。
相關推薦:專題:2010國家公務員考試考前沖刺完全指南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