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留守兒童的現狀及問題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qū),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后,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這已經給社會帶來許多隱患和問題。據統(tǒng)計,農業(yè)勞動力向非農業(yè)轉移的人數由1978年的2827萬人上升為2000年的17078萬人,而農民向城市轉移的數量自改革開放以來累計約在6000多萬到1億之間。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使進城農民工的數量迅速增加,但卻尚未能改善的戶籍管理制度又使這批人不能與城市居民享有等同的待遇和福利,于是,留守在農村的這批農民工的子女數量隨之激增。繼而產生了現在越來越嚴重的"留守兒童"問題。兒童是祖國的未來,越來越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將對我國以后的發(fā)展產生重要的影響特別在我們的西部地區(qū)他們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更令人擔憂。
家是孩子最開始的港灣,是他們的最早啟蒙地,選擇隔代教育還是親子教育對兒童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祖父母和其他非直系親屬對兒童的照顧遠不及親子間的教育那樣有針對性和富情感性。更何況許多兒童連這種照顧都無法享受,從小他們只能寄居在別人家里或者獨自生活。也許這對他們的獨立能力或多或少是一種鍛煉,可是我們不能不看到的是,孩子正處于一種轉型期,這段時期是直接影響到他將來各個方面的發(fā)展的,父母親良好的教育和對他們人生觀上的指引對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現實的情況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好,不少數的“留守兒童”逐漸變成了“問題兒童”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
因此,作為當代的大學生,關注留守兒童問題也是大學生需要探討的重要話題。本著全面掌握永?h農村留守兒童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的宗旨,我們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對周邊縣進行了探討調研,對永?h農村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調查。
永?h是桂北地區(qū)的一個小縣,全縣總人口27萬,目前已婚外出務工人員達15003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5.6%,其中夫妻雙雙在外務工的現象十分普遍。由于絕大部分農民工沒有能力將孩子帶到城市上學,因而形成了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據對全縣111所中小學校點的調查,永?h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留守兒童”已達4691人,占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17.5%。在校小學“留守兒童”2868人,初中1823人。在一些偏遠學校和教學點,“留守兒童”己成為學校生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廣福鄉(xiāng)中心小學現有910名小學生,“留守兒童”就有283名,所占比例達到31.1%。
據調查顯示,在永?h“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后,大多一般一年以上回家一次,其中有的家長兩年回家一次,個別家長五年以上沒有回過家。“留守兒童”主要是通過書信、電話與父母進行聯系,但次數很少,一般要一個月左右才聯系一次,有的半年以上聯系一次,有的甚至一年到頭幾乎沒有聯系。聯系的內容一般是關于錢物,關于飽暖,談及學習問題,特別是品德問題的不足20%;在問及對父母外出務工的態(tài)度時,80%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務工,渴望和他們生活在一起。調查還得知,“留守兒童”家長及其臨時監(jiān)護人很少主動與學校聯系,60%的臨時監(jiān)護人連每年一二次的家長會也不能按時參加,農村學校由于家校距離遠,教師登門家訪的難度大,對年老的監(jiān)護人電話家訪又很難達預期效果,因此,較一般兒童而言,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打了不小的折扣。如何讓“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相關推薦:確認考點調整狀態(tài) 09年國考臨考前友情提示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