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是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wěn)定和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保障,是履行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
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加強應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提高國家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fā)公共事件的能力,預防和減少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失,保障國家安全、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wěn)定。
加強全國應急體系建設和應急管理工作,必須做好健全組織體系、運行機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第一,健全體制,明確責任。各地區(qū)各部門要在黨中央、國務院統(tǒng)一領導下,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tǒng)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各級政府要把加強應急管理擺上重要位置,把人力、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用于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第二,居安思危,預防為主。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機制,健全監(jiān)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tǒng),加強專業(yè)救災搶險隊伍建設,健全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搞好培訓和預案演練,全面提高國家和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不斷完善各級各類應急預案,并認真抓好落實。
第三,強化法治,依靠科技。要加快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應急管理法制體系,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規(guī)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高度重視運用科技提高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強應急管理科學研究,提高應急裝備和技術水平,加快應急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形成國家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的科技支撐體系。
第四,協(xié)同應對,快速反應。各地區(qū)各部門要樹立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僅要加強本地區(qū)本部門的應急管理,落實好自己負責的專項預案,還要按照總體應急預案的要求,做好縱向和橫向的協(xié)同配合工作。健全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組織體系,明確各方面職責,確保一旦有事,能夠有效組織,快速反應,高效運轉,臨事不亂。
第五,加強基層,全民參與。要特別重視城鄉(xiāng)基層和各項基礎工作,做好社區(qū)、農村、學校、醫(yī)院、企事業(yè)等基層單位應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層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處置能力。廣泛宣傳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識、應急管理知識、災害知識、防災救災和自救知識,提高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和自救能力。
我們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根本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不受侵害、減少損失。各級政府必須強化責任意識,把保障人民群眾利益和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應急管理的首要任務,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努力提高我國應急體系建設。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