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目前,四川全省募捐市場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混亂、重復捐贈現象,不少組織及個人將善款挪作他用;也有多部門捐助同一人的現象,導致受助人一夜之間突然“暴富”,這既不利于發(fā)揮慈善作為社會再分配的調節(jié)功能,更不利于社會的公平公正。2007年1月19日《成都晚報》報道: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日前轉發(fā)省民政廳《關于加強和規(guī)范慈善工作的意見》的通知,要求今后除中央統(tǒng)一安排的民政經常性社會募捐活動,大災之年以政府名義開展的賑災募捐,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募基金會開展的募捐以外,其他任何單位、組織和個人,未經當地民政部門審批,不得組織社會性捐贈活動。民政部門今后將建立社會性慈善捐贈活動審批、公布制度,及時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已批準的社會性慈善捐贈活動,相關內容同時報送上級民政主管部門審核備案。確保規(guī)范、合法的慈善組織能夠更有效地整合慈善資源,實現慈善資金的募集、使用的最優(yōu)化,推進各類善款的募集和使用更加公開透明、合理合法。
2007年1月16日,太原慈善總會成立大會暨慈善活動日通報會公布了太原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全市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意見》。該意見指出,今后全市性大型慈善募捐活動都要依法履行申請批準程序,到慈善組織審查備案。除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規(guī)定的外,慈善募捐必須由政府批準成立的慈善公益組織開展,一切組織和個人均不得自行發(fā)起任何渠道和形式的募捐活動,也不得以任何理由接受社會捐贈。
河南省南陽市油泵油嘴廠職工張哲利用網絡,與10多名網友創(chuàng)辦了一個民間募捐組織,將募集來的錢物捐獻給貧寒學子。他建立網站募捐的義舉,得到了南陽市慈善總會的肯定和支持。張哲與網友還制定了《網上捐助章程》,規(guī)定所得捐款必須由南陽市慈善總會工作人員、受助方和組織方在場,方可完成捐助程序。張哲與網友“黑金”、“枷楠”一起,還把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匯入南陽市慈善總會特批的捐助賬戶。張哲說,網上募捐完全是在南陽市慈善總會監(jiān)管下進行,募捐的金額、捐款的去向,全部向所有獻愛心的網友公開,接受監(jiān)督。不久前,一位叫“風箏飛”的網友,往該賬號上匯入2000元人民幣,這使得大家很受感動和鼓舞。2007年1月22日,張哲等網友利用所募款項,會同南陽市慈善總會來到內鄉(xiāng)縣夏館鎮(zhèn)黃龍村,將一筆善款捐給了一個貧困家庭的女孩。
網友“小蟲”說,以前一些公益網站民政部門不給登記,由于沒有一個合法身份,也就不能設立一個用于從事公益事業(yè)的專門賬戶。要組織捐款只能用個人賬戶,即便賬目公開透明,也還是面臨質疑,壓力很大。所以,官方出臺文件,只要通過審批就可以組織募捐,實際上這也給了網絡募捐一個“合法身份”。而這又正好彌補了官方慈善機構程序多、捐款使用不靈活、時效性差的弊端。還有網友表示,現在大家一般都采取“點對點”捐款方式,譬如要到敬老院慰問老人,先是調查救助對象,然后到網上募捐,募集到一定款額后,讓網友一同去現場交錢,這樣就會大大減少質疑。但這種做法往往只局限于一個小圈子,募捐力度不夠,款額也較少。另有網友表示,我不贊成受委托捐款,這樣有些像“非法集資”,而且也沒有證據證明善款用在了哪里。
據了解,目前我國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yè)捐贈法》、《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等三部相關法律法規(guī),但這些法律法規(guī)對于規(guī)范、保護和促進網絡募捐的有序健康發(fā)展,顯然“力不從心”。現在,我國捐助行為的法律關系依靠《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yè)捐贈法》來規(guī)范,但這部法律只適用于“公益性社會團體”接受捐贈的行為,私人要成立這樣的機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公益事業(yè)是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內容。公益是一種普遍互助的價值觀念。救助不是以個人恩賜的方式直接給予他人,而是通過一定的社會公益機制間接地到達他人手中,而接受幫助則是困難群體“應得”的權利。公益機構是現代社會治理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公共物品中,除了事關國家安全、穩(wěn)定或需要執(zhí)法操作的公共服務,其他的都可由政府機關以外的機構來承擔具體事務。通常把這樣的機構稱做公益機構。目前,我國的公共服務由政府機關、事業(yè)單位、非政府組織NGO(包括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yè)組織)以及部分國有企業(yè)的下屬單位等共同提供。一般來說,對具有較強公益性、有關產品和服務涉及國家長期利益或大多數公眾基本利益的社會事業(yè),如基礎教育、基礎科學研究以及具有較強社會公益性的技術研究和推廣、衛(wèi)生防疫、公共基本醫(yī)療服務等,主要由政府提供。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yè)捐贈法》所稱公益事業(yè)是指非營利的下列事項:(1)救助災害、救濟貧困、扶助殘疾人等困難社會群體和個人的活動;(2)教育、科學、文化、衛(wèi)生、體育事業(yè);(3)環(huán)境保護、社會公共設施建設;(4)促進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其他社會公共和福利事業(yè)。公益性社會團體受贈的財產及其增值為社會公共財產,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損毀。國家鼓勵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公益事業(yè)進行捐贈。
有些法律界人士提出,《公益事業(yè)捐贈法》出臺時,沒有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所以只是一個“粗線條”的法。尤其它在優(yōu)惠政策、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社會監(jiān)督等方面沒有制定詳細的規(guī)范,可操作性并不強。在非公益性募捐中,時常會出現募捐發(fā)起、捐款資金管理和使用上的難題。而非公益性捐助遇到此類問題時,只能靠《合同法》和《民法》這兩部法律來調整。由于現行法律對這部分問題的解釋和規(guī)定存在著模糊或真空,這給實際操作帶來了很大難度。
網絡本身所具有的隱蔽性和不確定性,也給網絡募捐帶來了監(jiān)管上的難度。當前,網絡募捐在監(jiān)督和管理上仍存在欠規(guī)范的問題,如部分基金會對資金的籌集、投向及捐贈的項目未能實現公開;社會捐贈資金在管理、使用過程中還存在不規(guī)范現象,資金的安全性也有諸多隱患。另外,網絡慈善發(fā)起的救助往往都屬于民間私募行為,募捐的發(fā)起者一般都不具備發(fā)起募捐的法律資質,如何去規(guī)范他們的募捐行為,如何監(jiān)督所籌善款的流向與使用,將是民眾最擔憂的問題。很多網友認為,國家應成立專門的網絡救助機構,對民間個人捐款進行監(jiān)管,定期公布賬目,最大程度地實現透明化和公開化。這不僅可以保障網絡捐助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還能有效規(guī)避不法分子進行網絡詐騙的伎倆。
2007年3月7日《光明日報》載文:國家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為廣大用戶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文明、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通過法律手段,明確網絡接入商、網絡內容提供者、網絡服務業(yè)者、線上資料服務業(yè)者及其他在網絡上提供資料者的責任與義務,引導網絡從業(yè)人員、網絡服務機構嚴格自律,杜絕有害信息和不良網絡產品的制作、復制、發(fā)布和傳播。與此同時,凈化網絡環(huán)境還要加強網絡安全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fā)、加快網絡安全技術平臺建設,大力推廣和普及攔截過濾等網絡技術,如濾網技術、安全技術、加密技術、信息追蹤技術等。
相關推薦:2010年公務員考試申論歸納概括的三大方法及技巧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