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國務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實重點督查情況匯報,對落實不力的堅決處置整改等工作。針對11個督查組的匯報,李克強總理指出,督查中發(fā)現(xiàn)的沉淀資金、閑置土地,該收回的就要收回,該處理的就要處理;對國務院政策執(zhí)行不力的要通報批評;對明顯不作為的,更要嚴肅問責處理?偫碚f強調(diào),“尸位素餐、無所作為是典型的吏治腐敗,這樣的干部應該追責!”(《京華時報》7月9日)
去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一次國務院部門主要負責人會議上這樣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敗,不作為的懶政也是腐敗!”他強調(diào),對那些“混日子”、“不作為”、“得過且過”的行為要嚴厲問責。對同一個問題的兩次明確表態(tài),一方面說明尸位素餐、不作為等現(xiàn)象還很突出,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表明,這個問題顯然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還需要不斷地重申和提醒。
在其位謀其職,這是對公職人員最基本的行政倫理要求。尸位素餐、無所作為,簡單來說是就是在其位不謀其職,在其崗不負其責,既影響了行政效率,又浪費了公共資源,最終會損害到公共利益。所謂腐敗,本質上說是以權謀私,損公肥私,那么如果說貪污受賄是一種主動型的腐敗,尸位素餐就是一種被動型、消極型的腐敗,兩者產(chǎn)生的不良后果是一致的。
尸位素餐之所以被稱為典型的吏治腐敗,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會對行政體系內(nèi)部產(chǎn)生一種負面效應。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會議中所指出的,“緩作為沒事,反而快作為為緩作為買單;不作為沒事,反而有作為可能替沒作為買單”——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在這樣一種反而激勵機制之下,實干型、改革型的官員往往會因為出錯的概率較大,而容易受到排擠和苛責,而尸位素餐者卻相對保險。長此以往,不作為、緩作為就會成為一種官場潛規(guī)則,甚至是一種行政常態(tài)。
這種隱性腐敗的危害性,一點不亞于官員貪污受賄。比如有些地方,表面上取消了一些審批事項,但前置審批居然大幅增加,這種被總理怒斥為“玩弄文字游戲”的作為,既影響了辦事效率,事實上也是對中央簡政放權政策的一種軟抵抗,阻礙了行政體制改革的進程。再比如,在高壓反腐的語境下,很多行政開支和福利大幅縮水,一些官員便覺得受了委屈,表面上不敢反對,私下里卻以消極工作來對抗。
最重要的一點是,無法形成良性的用人機制和用人導向,無能無為者在這種環(huán)境下更容易生存,反而是有能有為者動輒得咎,處處受制。由于缺乏有針對性的制度舉措,對于尸位素餐者很難實行有效的問責,F(xiàn)實而言,有多少官員因為懶政和不作為而被問責?又有多少碌碌無為之輩獲得升遷?
既然把尸位素餐提升到“典型的吏治腐敗”的高度,并對這樣的干部嚴厲問責,那么就應該加強相關的制度建設。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一項關于官員選任的重要規(guī)定——《關于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規(guī)定(試行)》,明確“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這是我國關于用人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其目的就在于解決干部“能下”的問題。對于某些尸位素餐、無所作為的官員來說,這無異于是敲響了警鐘。但需要注意的是,作為用人制度的一項綱領性的文件,它的意義更多在于傳達一種信號和導向,其能發(fā)揮多大的作用,還有賴于進一步的制度推進和落實。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真題及答案、最新資訊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