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考試行測試卷各部分情況具體如下:
一、言語理解與表達
今年河北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的題型、題量較之于2011年沒有變化,依然包括閱讀理解、邏輯填空、語句表達三部分,總題量也穩(wěn)定在35道。但是題型考點呈現(xiàn)細微變化,下面分題型詳細介紹。
1.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依然包括片段閱讀和文章閱讀兩種題型,題量也分別穩(wěn)定在10道和5道,考點與2011年閱讀理解的考點幾近相似。考查重點仍為主旨觀點類題型,同時涉及細節(jié)理解題與詞句理解題,今年增加了近年來一直未曾考查過的標題提煉型題目。
【例題】經度差異是影響物候的一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qū)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石家莊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jié),滄州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滄州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這段文字說明的內容是( )
A.相同緯度沿海地區(qū)比內陸春天來得晚
B.經度差異不是影響物候的主要因素
C.凡是近海地方的春天都比內地要遲
D.沿海地區(qū)的春天一般會比內地要遲
【中公名師解讀】文段首句點明主旨,然后以北京與大連、石家莊與滄州的對比為例進行了具體說明。首句主要說明的是同緯度的地方,經度不同的沿海和內陸春天來臨的時間不同,具體表現(xiàn)為沿海比內陸來臨的晚。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
2.邏輯填空
邏輯填空題量穩(wěn)定在10道,主要考點包括成語、實詞和虛詞。其中,單獨考查成語的題目有1道,考查成語和實詞混合的題目有3道,單獨考查實詞的有3道,考查實詞與虛詞混合的題目有2道,單獨考查虛詞的題目有1道,這一整體考查趨勢與2011年以實詞為主要考查對象略有不同。
【例題】倘只見陽光,不見 ,只見愉悅歡笑,不見 ,那么這不是生活的本意。
A.陰霾 悲傷淚泣 B.云霧 悲哀傷痛
C.陰云 悲痛傷感 D.云霧 哀痛憂傷
【中公名師解讀】本題可用對應分析法來解!爸灰姟迸c“不見”構成反義關系,因此第一空與“陽光”相對,選“陰霾”最恰當;第二空與“愉悅歡笑”相對,選“悲傷相泣”最恰當。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
3.語句表達
語句表達的題量也穩(wěn)定在10道?键c和考查形式也更加豐富多樣,除了2011年考查的讀音辨析1道、錯別字辨析2道、病句辨析3道外,還增加了關于詞語和成語使用的辨析2道、排序題2道。
【例題】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運用有誤的一項是( )
A.禾苗把鴉鵲湖偽裝成無邊的草原,一條機耕道在稻田間蜿蜒著沒入遠方。
B.我們閱讀名著不僅能得到藝術的享受,而且能獲得人生的啟迪。
C.大街小巷,人頭攢動,大家望眼欲穿,期盼著奧運冠軍凱旋歸來。
D.站在山頂四處眺望,只見經過退耕還林的山區(qū)風景秀麗,進退維谷。
【中公名師解讀】“進退維谷”形容進退兩難,用在句中指“風景”不恰當,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二、數(shù)量關系
本次考試36-40題為數(shù)字推理,41-50為數(shù)學運算,題型題量與2011年一致。整體難度和往年相比基本持平,需要應試者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對常見的數(shù)字推理規(guī)律和數(shù)學運算解題方法理解深入。以下是本次河北考試最顯著的特點:
1.數(shù)字推理注重考查基本數(shù)列及其變式
此部分5道題全為數(shù)列形式數(shù)字推理,規(guī)律以基本數(shù)列及其變式為主,側重作商與作差。需要應試者有一定的數(shù)字直覺和運算直覺。如第39題,是一道多次方數(shù)列變式。
【例題】1,2,8,( ),1024,……
A. 64 B. 176 C. 682 D. 988
2.數(shù)學運算考查的基本題型趨于穩(wěn)定
本次考試數(shù)學運算共10題,考查了容斥原理問題、和差倍比問題等,這些都是各類公務員考試中的常見題型,需要應試者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解題方法即可,與容斥原理為例,關鍵就是要將題干中的幾何與公式中的集合準確對應。
【例題】某通訊公司對3542個上網客戶的上網方式進行調查,其中1258個客戶使用手機上網,1852個客戶使用有線網絡上網,932個客戶使用無線網絡上網。如果使用不只一種上網方式的有352個客戶,那么三種上網方式都使用的客戶有多少個?
A. 148 B. 248 C. 350 D. 500
【中公名師解讀】此題答案為A。容斥原理的核心是排斥掉重復計算的部分。設三種上網方式都使用的客戶有x個,那么使用兩種上網方式的客戶有352-x個,前者重復計算了2次,后者重復計算了1次。所以,1258+1852+932-2x-(352-x)=3542,解得x=148。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