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一定的閱讀速度
閱讀速度,就是在單位時間內閱讀的文字量。閱讀速度是閱讀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尤其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文字信息浩如煙海且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閱讀的內容急劇地增加,必須有較快的閱讀速度與之相適應。閱讀速度在申論考試中尤為重要,因為申論考試有時間的限制,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閱讀量,即用大約40分鐘的時間閱讀4000字左右的文字材料。所以閱讀速度也是申論所要考查的能力之一。
申論考試所要求的閱讀理解能力與一般文章的閱讀能力基本是相同的,只是更側重加工分析方面的能力,就是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完成由事實上升到觀點、由具體問題上升到本質屬性,把一堆材料劃分為幾類材料,把分散事物綜合為具有一定內在聯(lián)系的事物,由給定材料內的事物聯(lián)系到以外的其他事物,這樣反反復復地思考。閱讀理解能力強,就是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質,而不是簡單地就事論事。閱讀理解能力強,還表現(xiàn)在善于處理各類材料,也就是善于把握事物之間的關系;善于區(qū)分是同類問題還是不同類問題,是同一層面的問題還是不同層面上的問題;善于區(qū)分主次、輕重、緩急;善于發(fā)現(xiàn)同中之異,也善于捕捉異中之同;善于辯證、發(fā)展地看問題,根據(jù)不同的具體情況研究問題,既善于一分為二,又善于適當?shù)睾隙䴙橐弧?
③綜合分析能力
A. 分析理解能力
一般來說,分析是以具體材料和事實為基礎,是從思維的具體到思維的抽象。由于所分析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實踐中常常需要借助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方法和過程分析方法。限于篇幅,此處我們不再贅述。分析與理解能力是人們的思維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也是申論是著重考查的能力之一。從思維學意義上說,分析與理解能力在人的思維活動中意義重大,它可以使人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具體事物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面對申論資料,我們需要完成的分析與理解的任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分析給定材料的量的方面,即反映的內容和問題、方面或層次;二是分析質的方面,即給定材料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在實際應考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給定材料的內容可能是多方面的,表達的意思可能是多層次的,反映的觀點可能差別甚大,這就需要考生抓住主要矛盾,有所側重有所選擇,根據(jù)給定材料包含的特殊環(huán)境、特定條件進行理解、分析、綜合。
(2)要充分考慮材料包含的兩極,避免片面性、絕對化。給定材料反映的論點可能帶有明顯的側重性,在分析時不僅要注意到這個側重面,還要考慮到與之相反、相對的另一側重面,以免走極端。這樣說不僅是因為在回答本部分概括內容時需要涵蓋不同方面,還因為這對于后面的提出對策部分,尤其是議論部分,都起到基礎性的作用。
B. 綜合概括能力
分析,是指把整體分解為部分進行認識和思維;綜合,是指把事物各個部分的認識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和思維。分析和綜合是統(tǒng)一思維過程的兩個側面,分析是從對事物的外部觀察和思維出發(fā),然后深入到事物內部探求其本質;綜合則是從事物本身出發(fā),通過事物內部聯(lián)系把各個部分綜合成整體。就思維的一般過程而言,分析理解是第一位的,綜合概括是第二位的,先有分析,后有綜合,而分析的結果又必須依賴綜合概括表現(xiàn)出來。就應對考試而言,就是通過對一類事物的全體進行面的歸納,找出其共同點,予以歸類。當然,這里的概括和歸類與專門的科學研究不同,既不可能又不必要對各種事物都進行完整的歸納性研究,更多的時候是對事物或事物的部分屬性作分析和概括。因此要求考生必須立足于給定資料進行整理,又跳出資料予以歸納。
分析與理解能力,綜合與概括能力,說到底,也就是綜合分析能力。這里所說的綜合分析能力,應通過下面具體的閱讀目的和閱讀行為來體現(xiàn):
(1) 應弄清“材料”反映的問題。
(2) 善于對復雜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分清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分清有關聯(lián)的問題和無關聯(lián)的問題,分清可解決的問題和不可解決的問題。
為此,必須了解、熟悉申論測試材料的特點。
從內容上看,申論測試的材料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材料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有一定影響面而又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以客觀陳述為主。這類問題涉及的對象往往是雙邊的、具有“案例”的某些因素,但并不是一個完整的案例。從材料的組合形式上看,申論測試材料是由諸多信息“拼合”而成的。這些信息(無論是客觀的陳述,還是評析評論的)都具有關聯(lián)性或連帶性,但有些材料之間是沒有什么關聯(lián)的。申論測試材料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各則“子材料”的碼放,不一定體現(xiàn)嚴格的時空順序或嚴密的邏輯順序。申論對考生提出的綜合概括能力是基本的要求,也是合理的要求,能考查公務員所必須具備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處理各種材料的能力。
④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申論考試給定的材料一般都很長、很復雜,必須認真閱讀才能掌握材料內容,提取有用的信息。提出問題一定要正確、恰當。正確就是抓住材料的主要內容,從宏觀和微觀上進行準確的把握。恰當就是要求提出的問題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問題,是全面的、系統(tǒng)的。有了問題就要加以解決,申論考試的這部分內容多數(shù)是模擬行政機關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主要考查考生利用材料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表現(xiàn)了公務員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所提出的對策、建議及方案要切實可行,具體翔實,并要論證這樣實施的充分理由。解決問題是一個包含了多個環(huán)節(jié)的復雜過程。問題解決的過程并非是一個按照實現(xiàn)確定的順序機械地予以實行的過程。隨著問題解決活動的深入,新的關系的暴露,已有的想法很可能會發(fā)生改變,并產(chǎn)生一些新的想法,原先被認為很有希望的途徑可能成為沒有前途的“死胡同”,所以必須對自己提出的對策進行評估,即對初步方案進行全面的評估和論證,并在此基礎上選定最佳的方案。在實踐中,為了評估好各種方案,要求決策者多采用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和求異思維,旨在多挑問題、多找漏洞。對評估方案進行思維時,又要多采取收斂思維、正向思維和求同思維,目的在于齊心協(xié)力,產(chǎn)生思維共振,共同克服方案帶來的問題,以期求得方案的最優(yōu)化。
方案評估的兩個最主要目標,就是效益和可行性。所以效益評估,就是按照解決實際問題這個目標的要求,綜合評價和估計每個方案實施后,能給人們帶來什么效益和能夠帶來多大效益。此處的效益可能既包括經(jīng)濟效益,又包括社會效益,這實際上是一種利害得失分析。原則上,在實現(xiàn)目標的各種條件中,不可控制因素所占的比重越大,欠缺的必要條件越多,其風險也就越大。因此,要結合比較,求得最佳方案。在進行可行性評估時,一般要考慮這樣幾種情況:一是能否保證解決所提出的問題;二是付出的代價盡可能小;三是承擔的風險盡可能。凰氖钱a(chǎn)生的副作用盡可能;五是獲得的收益盡可能大,等等。
論述問題能力
在中學時我們都寫過議論文,議論文包括論點、論據(jù)和論證三部分。但申論的議論問題不同于簡單的議論文,而是要密切聯(lián)系實際,引發(fā)的議論要立足于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根據(jù)這一主要問題,揭開論述 ,從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而有更強的能力要求,主要是論證表達能力。這一能力要求在對多給材料精讀和理解的基礎上,高度概括出主題,再用充分的論據(jù)來論證自擬的標題,論述要準確,條理要清晰,語言要精練。論點和論據(jù)之間要有緊密的聯(lián)系,二者要相輔相成。這里要用到邏輯思維能力,整個思維過程要重點突出,有詳有略,整體要有連貫性和邏輯性,而不能出現(xiàn)突兀性的跳躍和轉折,也就是必須遵循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和邏輯規(guī)律。
⑤文字表達能力
文字表達能力是指運用語言文字闡明自己的觀點、意見或抒發(fā)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將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和決策思想,運用文字表達方式,使其系統(tǒng)化、科學化、條理化的一種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是公務員必須劇本的一種素質,古今中外,杰出的領導人才都具有非凡的文字表達能力。語言表達的基本要求是準確、簡明、有條理、有層次、有說服力。當然,在寫作時也要注意文章的行款格式、標點、字跡等,不能“一逗到底”或“一點到底”,也不能“龍飛鳳舞”,更不能信手涂抹。在整個做題過程中,詞能達意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增強語言表達能力,一是多聽,從別人的說話中學習其好的技巧。你可以留意,什么樣的說話技巧及內容會讓人覺得很舒服愉快,并且會深深打動或說服你,要多注意說話的內容、聲調及態(tài)度等問題。二是多讀好書,知識會增加語言的素材,以及增進一個人的氣質涵養(yǎng)。多讀書就會對語言有一種靈感,就能更好地駕馭語言這種工具。
2、新增解讀(特別強調)
①“申論材料通常涉及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xiàn)象,”
、 “要求報考者能夠準確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容” 。
、邸叭娣治鰡栴}所涉及的各個方面”
、 “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礎上,”
⑤“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思路或解決方案”
⑥“準確流暢地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
以上為:四大規(guī)律的第(一)規(guī)律:申論自身的規(guī)律
公務員考試輔導科目 | 精講班 | 報 名 | 論 壇 | ||
主 講 | 課 時 | 講座 | |||
行政能力測試 | 姚裕群 | 20 | 講座 | 報 名 | 論 壇 |
申論 | 高增霞 | 8 | 講座 | 報 名 | 論 壇 |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吧公務員欄目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