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考生,在公職面試考試中,很多地方都把以名言警句、哲理故事、原理效應等為呈現(xiàn)形式的哲理類的綜合分析作為重點測查要素,但是很多考生都不知道如何表達,就會出現(xiàn)很多套路化的情況,考試吧給大家介紹幾個小技巧,避免大家陷入哲理類綜合分析作答的套路化誤區(qū)。
一、避免流水賬式講故事
有很多考生在作答哲理題目時,尤其喜歡舉名人事例。認為既可以增加論證的強度,又可以增加作答內容。但是在使用時沒有把握好度,為了湊字數(shù)開始長篇大論,流水賬式的講述故事內容,使得作答內容很大程度上與所述道理無關,遮蓋答題重點。
二、避免大量常用老套事例列舉
大多數(shù)考生在論證哲理的重要性的時候第一時間會選擇舉例,但是因為平時積累不足,對一些優(yōu)秀的人物事跡了解不夠,在答題時條件反射說出的都是比較老而且沒有亮點新意的,比如科學家只會說居里夫人、愛迪生,優(yōu)秀黨員干部只知道焦裕祿,對于他們的經(jīng)歷、精神品質了解不夠。這種舉例在作答過程中不僅不會脫穎而出加分,在考官看來也是缺乏自己的思考。建議大家能夠緊跟社會多去關注積累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事跡。
三、避免為了舉例而舉例
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或者培訓后對于哲理類綜合分析很多考生在作答時會第一時間想到要舉例子。簡單粗暴的向考官講一段故事后開始下一步的作答,缺少對例子的論證,使得事例在結構和邏輯上脫節(jié),顯得格格不入,考官也不能理解考生舉例的目的時什么。所以各位考生應該注意,舉例只是論證的方法之一,并不是必須作答的內容,要注意例子與道理直接的聯(lián)系,增加說理性。
四、避免空談踐行
哲理類綜合分析作答最后一般是談個人如何踐行道理。但是考生往往只會簡單說要認真學習,擺正心態(tài)等類似的表達,后面沒有內容。整體做法比較空洞,不能向考官有效傳達自己真正的理解了內涵,并且能夠付諸實踐。那么考生其實可以結合所報考的崗位職責、工作內容等為出發(fā)點,勾畫未來工作的畫面,學習什么內容,用什么方法,擺正什么心態(tài),工作中又怎么具體落實。
有效避免哲理類綜合分析的套路,真正展現(xiàn)出自己的思考,作答就會有內容、有深度,贏得考官的青睞。
相關推薦:
2019事業(yè)單位面試指導:面試禮儀有哪些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