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公共基礎知識 |
第 4 頁:言語理解與表達 |
第 7 頁:判斷推理 |
第 11 頁:數(shù)量關系 |
第 13 頁:資料分析 |
41下列選項中語病的錯誤不同于其他三項的為:
A.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正慢慢地改善著。
B.通過檢查.大家討論、發(fā)現(xiàn)、解決了學習方法的問題。
C.如果趁現(xiàn)在不抓一下農業(yè)生產,可能糧食產量就會受到較大影響了。
D.她如果不改掉緊張毛病的話,發(fā)展就會受到很大限制。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A項,“水平”與“改善”不搭配,屬搭配不當。B、C、D項都屬語序混亂。B項后半部分語序應為“發(fā)現(xiàn)、討論、解決了……”。C項正確語序應為“如果不趁現(xiàn)在抓一下農業(yè)生產,糧食產量可能就會受到較大影響了”。D項關聯(lián)詞語位置不當,“如果”應移至“她”前。
42“CoreCompetence”通行的中文翻譯是“核心競爭力”,但它的準確譯法應該是“核心能力”。所謂“核心能力”,不是公司獨有的某種技術或工藝,也不是公司內部某個人或某個部門的能力,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技術后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是公司集體學習、運作的結果。核心能力是內在的、無形的、本源性的,它難以被競爭對手所復制。一個公司憑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續(xù)為客戶提供獨特的價值和利益,才能不斷催生新產品,開辟新市場。
下列對“核心能力”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核心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B.核心能力不是指個人能力.而是指公司獨有的技術
C.核心能力被競爭對手復制的可能性很大
D.核心能力與顧客所看重的價值和利益無關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B項與原文“不是公司獨有的某種技術或工藝”不符,排除;c項與“它難以被競爭對手所復制”不符,排除;D項與“一個公司憑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續(xù)為客戶提供獨特的價值和利益”不符。排除;故答案為A。
43羅爾斯曾有一段關于如何讀書的自白,頗足發(fā)人深省。他說:“我讀前人的著作,如休謨或康德,有一個視為當然的假定,即這些作者比我聰明得多。如果不然,我又何必浪費自己和學生的時間去研讀他們的著作呢?如果我偶爾在他們的論證中見到了一點錯誤,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他們自己一定早已見到了這個錯誤,并且處理過了?傊麄兊闹髦薪^沒有簡單的一般錯誤,也沒有關系重大的錯誤!
這段文字意在表明:
A.讀書要有懷疑精神
B.讀書須持謙遜態(tài)度
C.讀書最忌不求甚解
D.讀書不能人云亦云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文段中羅爾斯關于讀書的自白,反映的是其讀書的態(tài)度,假定所讀著作的作者比自己聰明,能從中獲得啟發(fā);他們著作中絕沒有簡單的一般錯誤,也沒有關系重大的錯誤。羅爾斯強調的是一種謙虛好學的讀書精神。與此相符的只有B項。
44從科學史看,理論再偉大,也只有在特定的范圍內才是正確的。標準模型雖然即將被證實.但其依然位于微觀世界,無法解釋宏觀世界中的萬有引力!缎驴茖W家》撰文寫道:“希格斯玻色子(也稱為‘上帝粒子’)是標準模型的最后一塊拼圖,但我們知道,這個模型之外,還有其他的粒子和力!边@意味著,盡管“上帝粒子”可能是驗證標準模型的最后一塊拼圖,但它絕對不是人類認識宇宙真理的最后一塊拼圖。
與這段文字不相符的一項是:
A.“上帝粒子”一旦得到確認,標準模型可能就此得到證實
B.即使“上帝粒子”得到確認,我們認識宇宙任務仍未完成
C.標準模型即使得到證實,但它也絕不會是宇宙的最終真理
D.“上帝粒子”如果不存在,說明標準模型之外還有其他粒子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D。解析:由“希格斯玻色子(也稱為‘上帝粒子’)是標準模型的最后一塊拼圖,但我們知道,這個模型之外,還有其他的粒子和力”可知,無論“上帝粒子”是否存在,標準模型之外都有其他粒子,D項表述錯誤。本題答案為D。
45一個畫家要明白宣告的宗旨是使得人們對于人生,對于自身,對于自己生活中所能起的作用感興趣。而要達到這一目的,最好的辦法是通過藝術使人們相信人生是一場很有意思的游戲,人人都能參加。任何生活方式,哪怕再高雅,再拘謹,總是會有很多出路和通道。況且人生的樂趣也不歸政治家或百萬富翁所專有,而是公平分配的,只要我們?yōu)樗舫鲆稽c時間、耐心和想象力,不要只泡在什么具體的目標或粗俗的野心中去。因此,真正的藝術和繪畫在我們身邊悄悄說出的那個重大秘密是。
填人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痪涫牵?/P>
A.我們想要了解的事物.總是始于我們的好奇心
B.千變萬化的生活,決定了我們的人生是否充實
C.只要我們生活得充實,生活經驗本身自有價值
D.人生的意義完全在于給予,而不在于主動索取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末句的“重大秘密”對應于前句的“為它留出一點時間、耐心和想象力,不要只泡在什么具體的目標或粗俗的野心中去”。由此可知,文段否定的是過于看重結果而忽過程的功利傾向,C項的“生活經驗本身自有價值”與此相符。本題答案為C。
46盡管方興未艾的太空旅游業(yè)聽起來激動人心,但根據(jù)發(fā)表在最新一期《地球物理研究通訊》雜志上的研究結果,如果每年私人火箭的發(fā)射次數(shù)超過l000次,大氣同溫層中的污染物質煤煙的含量將會顯著升高,由此可能改變全球大氣循環(huán)及臭氧的分布。據(jù)研究人員計算,這將使地球兩極表面溫度升高1攝氏度,并使極地海洋冰層厚度減少5%到15%。盡管存在于接近地表大氣中的煤煙微?梢栽诮涤赀^程中被沖刷干凈,但在根本不會有雨水的同溫層中.這些污染物的留存時間卻可能長達3年到l0年,并對地球溫度造成持久影響。
對這段文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太空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會改變全球大氣循環(huán)及臭氧的分布
B.大氣同溫層中的污染物質煤煙的含量會隨著私人火箭發(fā)射次數(shù)的增加而顯著升高
C.每年火箭發(fā)射次數(shù)超過1000次,會使地球溫度升高l攝氏度
D.同溫層中的污染物會留存3年到l0年,會對地球溫度造成持久影響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B。解析:由“由此可能改變全球大氣循環(huán)及臭氧的分布”可知A項混淆了可能性與必然性,排除。由“這將使地球兩極表面溫度升高1攝氏度”可知,C項將“地球兩極表面溫度”偷換為“地球溫度”,排除。由“這些污染物的留存時間卻可能長達3年到l0年”可知,D項混淆了可能性與必然性,排除。B項由“如果每年……顯著升高”可得出。故正確答案為B。
47文化與生命___________與生命相滲透的前人的文化已隨生命的消失而消失,我們僅是得到了它們的倒影——類歷史文化的倒影。好比我們彎腰低頭俯對河水,我們看到的水中映像便___________是正相了,但是我們總得直起身來,滿臉赧顏羞色地接受這___________的倒影……
填人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同在儼然宿命
B.共生完全可怕
C.伴隨必然艱難
D.糾纏幾乎沉重
參考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與生命相滲透的前人的文化已隨生命的消失而消失,我們僅是得到了它們的倒影”可知,文化與生命是生死與共的關系,“伴隨”、“糾纏”均不能表達出這層涵義,排除C、D。第三空填“可怕”與“滿臉赧顏羞色”的語境不相符,排除B。故本題選A。
48隨著通訊技術的進步。政府執(zhí)政的輿論環(huán)境已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各種輿論可以借助網絡、短信等方式跨越時空迅速傳遞,使意見空間加大、力度增強,而決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參與意識的增強,又加大了政府的輿論壓力。因此政府對“輿情危機”的處理,需要改變以往的被動方式,針對新出現(xiàn)的情況,及時采取新的方式來應對。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是:
A.強調政府在新輿論環(huán)境下有必要轉變應對方式
B.對比不同時期政府的輿論宣傳環(huán)境與工作方式
C.剖析政府執(zhí)政的輿論壓力不斷增大的外在原因
D.分析通訊技術發(fā)展與輿論環(huán)境變化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通訊技術的進步導致政府執(zhí)政輿論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政府輿論壓力加大。接著針對這種情況,以“因此”轉入文段的落腳點——政府應轉變以往被動的“輿論危機”處理方式。故文段主要論述的是新輿論形勢下政府處理方式的轉變,即A項。
49人是感情動物,有喜也有悲,有愛也有恨。給自己留點空白,會使心靈更暢快地呼吸,當你春風得意時,留點空白給思考,莫讓得意沖昏頭腦;當你痛苦時,留點空白給安慰,莫讓痛苦窒息心靈;當你煩惱時,留點空白給快樂,煩惱就會煙消云散;當你孤獨時,留點空白給友誼.真誠的友誼是第二個自我。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A.留點空白會給自己帶來快樂
B.人要為自己留點空白
C.留點空白會讓自己更清醒
D.人要為他人留點空白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文段用一系列的排比句來說明,“給自己留點空白’’有諸多益處,故文段想宴告訴我們是,人應當為自己留點空白。故選B。
50一時期的風氣經過長時期而能保持。沒有根本的變動,那就是傳統(tǒng)。傳統(tǒng)有惰性,不肯變,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變應變。于是產生了一個相反相成的現(xiàn)象。傳統(tǒng)不肯變,因此惰性形成習慣,習慣升為規(guī)律,把常然作為當然和必然。傳統(tǒng)不得不變,因此規(guī)律、習慣不斷地相機破例,實際上作出種種妥協(xié),來遷就事物的演變。
“相機破例”在文中的意思是:
A.把握時機,委曲求全
B.等待時機,破除習慣
C.順應形勢,改變常規(guī)
D.因勢利導,不拘一格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C。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將選項中的詞放入文段對應的位置,理順句意!皞鹘y(tǒng)有惰性,不肯變……不得不以變應變”指的就是“改變常規(guī)”,“來遷就事物的演變”意在說明“順應形勢”,故本題答案為C。A、
B項的“時機”和D項的“不拘一格”在文段中都沒有體現(xiàn)。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