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常識判斷 |
第 4 頁:言語理解與表達 |
第 6 頁:判斷推理 |
第 10 頁:數學運算 |
第 11 頁:資料分析 |
第 13 頁:主觀材料題 |
主觀材料題(30分)
81 2013年的清明節(jié)讓西安市民G先生“長了見識”。在去祭拜爺爺的路上,有許多售賣祭祀品的攤位.不僅有億元面值的紙錢、別墅、跑車,而且還有最新款的IPAD、IPHONE、LV手袋。G先生說:“沒想到清明節(jié)這么‘與時俱進’,關鍵這些東西竟然還賣得特別好!庇浾咦咴L發(fā)現,某市多家殯葬服務公司提供“代理掃墓”服務,其代理掃墓服務項目包括:鮮花一束、清掃墓地、供果三樣、上一炷香,完成后拍照證明,收費為500元。
在市場經濟下,代理掃墓的盛行,更應該看做是金錢文化對非物質遺產文化的侵襲,在全民道德觀念日益下降的今日,傳統(tǒng)的情感底線也在逐漸被侵蝕殆盡。
在中國春節(jié)走親訪友,“禮”自然是少不了的。春節(jié)過后,人們沒有分享節(jié)日后的喜悅,而是紛紛對節(jié)日巨大開支叫苦不迭。他們或是因送“萬金禮”花掉了幾個月的工資致錢包空空,或是因奔波于各種聚餐而身心俱疲,成為“房奴”、“卡奴”、“孩奴”之后新一代的“節(jié)奴”。
“公關禮數”不斷增加,使得春節(jié)等各大節(jié)日變成“幾家歡喜幾家憂”。本來過年過節(jié),禮尚往來既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可以增加節(jié)日文化氣氛,是值得提倡的。而現在過年送禮卻成了一種無奈,甚至是負擔。老家在陜西的吳先生說:“每年過年回家,走親訪友,送禮不斷,而且一年比一年兇,車票又那么難買,一路上折騰,真是有點怕過年了!
有網友表示,中國送禮之風極盛,而且已成為一種“面子文化”,拜年不送禮也不合乎情理,產生“節(jié)奴”一族也就不足為奇了。也有一些網友表示,如今國人過年,那些淳樸、雅趣的民俗節(jié)儀.有很多都被厚重的商業(yè)利益所代替,傳統(tǒng)的民俗變得庸俗化、功利化。
社會科學院W教授表示,這種現象折射出民俗在時代的演變過程中,已經出現了變異。不是在古典民俗基礎上的接續(xù)和進化,而是價值失落、文化精神缺失導致的退化!P注民俗,讓民俗擺脫惡俗,這個意義肯定要大于修建一些復古建筑!
“民俗是我們中國人的感情紐帶,從節(jié)日、禁忌、禮儀到國人日常生活,無一不因其浸潤!
一位文化專家說。“公序良俗對一個社會很重要,觀察一下就可以發(fā)現,鄉(xiāng)風濃郁的地方,人們重感情,民風淳樸,精神面貌也好,這就是民俗對人們思想行為的引導和教化效果。因此,守護民俗.就是守護國人的精神家園”。
傳承了千百年的民俗既是老百姓共同認可的情感方式,也是一種心靈生活方式。馮驥才先生曾提到,“保護民俗最重要的是要喚起老百姓對民俗文化的感情”。
請參考“給定資料”,結合實際,以“莫讓民俗惡俗化”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選角度,內容充實
2.結構完整.語言流暢
3.不低于800字。
參考答案:請參考解析
解析:莫讓民俗惡俗化
“風俗之變,遷染民志,關之盛衰,不可不慎也!弊鳛橐粋民族的歷史和現實生活的文化表達.民俗文化凝聚著民族的情感,承載著文化的血脈,表達著民族的精神,彰顯著國家的軟實力。然而,隨著生活的現代化、多元化和外來文化交流的日益便捷和頻繁,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殘,意義喪失,內涵空洞,甚至變異為“惡俗”的代名詞。祭奠奢侈卻無哀思、婚禮狂歡卻無愛情、節(jié)日破費卻無溫情。為了避免民俗文化在傳承過程中被隨意改造、嘩眾取寵和過度開發(fā),需要“軟硬兼施”,從提高意識和制度管理兩方面作出努力。
遏制民俗惡俗化,需要建設“軟環(huán)境”。喚醒公眾意識、加強宣傳教育是打造“軟環(huán)境”的關鍵。傳統(tǒng)社會的教化手段從典籍熏陶到社廟說書,從戲曲故事到宗教儀式口口相傳,延續(xù)至今的種種文化培養(yǎng)了民族的獨特性,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然而,隨著傳統(tǒng)社會的解體,民間文化逐步衰落,致使很多人缺乏對中華民族民間風俗文化應有的了解,導致他們傳統(tǒng)文化觀念淡薄。要想在新的時代繼承我們的優(yōu)秀文化,必須結合時代特色。導入傳統(tǒng)精神內涵,豐富公眾的文化生活,喚醒公眾的自覺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建“軟環(huán)境”。更好地傳承民俗文化的精髓。
遏制民俗惡俗化,需要匡正“硬管理”。僅僅依靠公眾的自覺意識,無法有效遏制民俗文化的惡俗化,還需要政府切實有效的執(zhí)法行為。有關部門應盡快建立民俗文化保護機制,研究和制訂民俗文化的保護政策,使民俗文化保護工作呈現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良性循環(huán)。同時要正本清源,清除惡俗,弘揚傳統(tǒng),加大扶持力度,重視民俗文化傳人保護和繼承問題,使民俗文化保護工作少留遺憾。
蘇軾說:“天下將興,其積必有源。”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是我們文化的根,是智慧的源,是文化強國的不竭動力,它不僅承載著一個民族精微復雜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識,還維系著社會的和諧運行和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因此,只有打造良好的“軟環(huán)境”,加強制度措施方面的“硬管理”,才能更好地發(fā)展與傳承民俗文化。實現中國的文化強國之夢。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