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斷題(正確的劃“√”,錯誤的劃“×”。每題0.5分,共5分。)
61. 社會福利不屬于社會保障的范疇。( )
62. 在認識論中堅持反映論的原則,只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
63. 真理的內容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64. 十七大報告要求,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
65.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屬于國家機關。( )
66. 我國被列入“國際生物圈保護網”的成員是梵凈山。( )
67. 選舉權是指選民依法被選舉為代議機關代表和特定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權利。( )
68. 每一種商品有不同的出口銷售戰(zhàn)略。( )
69.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都設有工作部門。( )
70. 通用公文,又稱行政公文,指各類機關、人民團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普遍使用的文件。如請示、報告、函、經濟合同等。( )
四、公文實務題(本大題為不定項選擇題,即每小題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請找出恰當的選項,多選或少選均不得分,請用2B鉛筆在答題卡相應題號下涂黑所選答案項的信息點,在試卷上作答一律無效。本大題共有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公告
(第二號)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于2003年3月15日選舉:
胡錦濤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曾慶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現予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主席團
71. 公告的標題有多種寫法,請問本文屬于哪一種?()
A.由發(fā)文機關名稱、發(fā)文事由和文種構成 B.由發(fā)文機關名稱和文種構成
C.由發(fā)文機關和發(fā)文事由組成 D.由發(fā)文事由和文種組成
72. 該公告的正文由哪幾部分構成?()
A.公告的依據和公告事項 B.公告事項和結語
C.公告的依據和結語 D.公告的依據、公告事項和結語
73. 公告事項內容較多時可以怎樣處理?()
A.公告事項較多時可以有附件
B.公告事項較多時可以就同一內容制作兩份以上公告
C.公告的事項部分內容較多時可分段分項,逐一交待清楚
D.公告事項部分內容較多時可以省去公告的依據和結束語
74. 下列關于公告與布告、通告表述錯誤的是()。
A.公告主要用于向國內外宣布重大事項
B.通告是發(fā)布在一定范圍內應當普遍遵守和周知的事項
C.通告一般由黨和國家的領導機關及其領導人制發(fā)
D.布告一般用于行政機關在所轄范圍內發(fā)布政策、措施
75. 根據公告的寫作要求,下列關于該公告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缺省公告時間
B.可以取消“現予公告”字樣
C.只能公告國家主席一件事由,副主席無需公告
D.公告單位應該是全國人大常委會
(二)
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南京市話劇團的嘉獎
寧政發(fā)〔04〕241號
各區(qū)縣人民政府,市府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南京市話劇團創(chuàng)作演出的話劇《平頭百姓》,經過精心加工打造,實現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tǒng)一,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得到了各界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評價。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jié)上,一舉奪得了第十一屆文華獎大獎和第七屆中國藝術節(jié)大獎,實現了我市在這一國家級最高獎項上零的突破,為我市贏得了榮譽。
經研究,決定對市話劇團進行表揚。希望受表揚的單位發(fā)揚成績,再接再厲,再創(chuàng)佳績。全市和有關單位要向他們學習,發(fā)揚團結拼搏、勇于爭先的精神,認真實施創(chuàng)新文化工程,把全市文化工作推上一個新臺階,為建設“文化南京”作出新的貢獻。
特此嘉獎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一日
76. 本公文標題應為( )。
A. 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對南京市話劇團的嘉獎令
B. 南京市人民政府對南京市話劇團的嘉獎令
C. 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對南京市話劇團的嘉獎
D. 南京市人民政府對南京市話劇團的嘉獎
77. 本公文的發(fā)文字號應為( )。
A. 寧政發(fā)〔2004〕第241號 B. 寧政發(fā)〔2004〕241號
C. 寧政發(fā)〔04〕第241號 D. 寧政發(fā)〔2004〕241
78. 本嘉獎令屬于哪種性質的嘉獎令?( )
A. 依照有關法律公布行政法規(guī)和規(guī)章的命令
B. 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行政措施的命令
C. 嘉獎有關單位及人員的命令
D. 以上都不是
79. 本公文結束語應為( )。
A. 刪掉 B. 特此命令 C. 特此表揚 D. 特此公告
80. 對本公文的修改恰當的是( )。
A. 正文第一段中的“打造”應該為“打磨”
B. 正文第二段中的“表揚”應該為“嘉獎”
C. “團結拼搏、勇于爭先”應該為“團結拼搏、勇于獻身”
D.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一日”應該為“二○○四年十月一日”
相關推薦:考試吧推薦:2010年黑龍江公務員考試備考專題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