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我們中學時期語文老師就曾給我們講解過,即使我們沒有閱讀過里面的內容,我們也知道它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所以今天考試吧選調生考試網帶領大家一起去了解司馬遷和他的作品《史記》的相關內容,希望大家能夠好好掌握,因為這個考點會經常出現(xiàn)在選調生考試中。
一、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約公元前87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早年從董仲舒學《春秋》,從孔安國學《尚書》!稘h書·藝文志》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隋書·經籍志》有《司馬遷集》一卷。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學問淵博,曾“學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早年司馬遷在故鄉(xiāng)過著貧苦的生活,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司馬遷總是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fā),到各地游歷。后來回到長安,作了郎中。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游,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他父親司馬談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歷”。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宮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為了完成父親遺愿,完成《史記》,留與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fā)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于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二、《史記》
《史記》是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漢代的司馬遷花了13年的時間所寫成的。全書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字,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fā)展狀況。
《史記》是歷史上第一本“紀傳體”史書,它不同于前代史書所采用的以時間為次序的編年體,或以地域為劃分的國別體,而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的一種體例。從此以后,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民國初期的《清史稿》,近兩千年間歷代所修正史,盡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而成為傳統(tǒng)。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