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2009年第19期【半月評論】 力戒“口惠民生”
“民生”,這幾年已經(jīng)成了社會生活中分外響亮的“主題詞”。政府出臺“民生政策”之密集,媒體推出“民生話題”之深入,百姓關注“民生熱點”之強烈,可謂前所未有。
如何使每一級政府的惠民之舉,托起每一個百姓的幸福生活?顯然,我們還有許多的結待解。走進基層,常常遇到一些令人憂慮的現(xiàn)象——
民生是個“筐”?匆豢锤鞯卦诘挚菇鹑谖C中,接連推出的刺激內需的大手筆,看一看基層在跟進產(chǎn)業(yè)轉移中,爭相展示的招商引資的新路數(shù),其中究竟有多少真正是關乎民眾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有多少是緊密呼應民眾迫切需求的民生項目?生活保障、教育醫(yī)療、社會建設等投資究竟占了多少比重?一些地方向上匯報、對外宣傳時,為了標榜自己的“高度重視”,竟然把高速公路、城市廣場等基礎設施投資都算作了民生工程。筆者記得當年采訪過的南昌一位老市長講過:現(xiàn)在的城市建設,一談民生就是大廣場、大劇院、大運動場,其實,平頭百姓一年能進去幾次?而背街小巷的路道,市民上班,上學,買菜,一天就得走幾個來回,又有多少官員放在心上?
民生是個“秀”。“有粉搽在臉上”,這是許多官員的共通心態(tài)。就談新農村建設,不少地方忙于撤并村莊,洗腳上樓,簡單地將城市樣式照搬進來,靠近路邊的建筑,還要涂脂抹粉,配上白墻紅頂。老百姓的謀生之道、生產(chǎn)方式還沒有改變,就急著要在一個早上顛覆農民既有的居住文明和生活方式。于此,官員們有了迎接上級領導檢查視察的“盆景”,有了自己表功炫耀的“面子”,甚至還有了其中房地產(chǎn)開發(fā)的“實惠”,老百姓卻嘗到了難言的苦果。
多少惠農工程,因為作秀,最后成了浪費工程、瞎折騰工程。
民生是個“痛”。一些地方政府或盲目追求跨越發(fā)展,或急于拉動投資需求,或企圖擺脫財政困境,提出加速城市化,讓更多的百姓以承包土地換一紙戶籍,盡快過上城市生活,享受公共服務,沐浴現(xiàn)代文明。但是,他們并沒有換位思考:農民到城里買不起房怎么辦?找不到工作怎么辦?子女就學遇到困難怎么辦?農村融入城市,應當是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分享城市化發(fā)展成果的難得的機會,如何使這一機會變?yōu)楝F(xiàn)實?
還有最近接連發(fā)生的鳳翔、瀏陽和武岡等地重金屬污染、中毒事件,致使當?shù)乩习傩账桓液,糧食蔬菜不敢吃,村莊陷入恐慌之中。想當初,村民們一再向政府反映問題,不斷將污染企業(yè)抵制,當?shù)卣賳T,哪一個不是信誓旦旦拍著胸脯,對這些關乎子孫后代的民生需求做過堅定的承諾?
民生是什么?不是口號,不是標榜,它是百姓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民生建設是什么?不是政績工程,不是權宜之計,它是一種執(zhí)政理念,一種發(fā)展方式,一種社會文明。
有人說:保民生還是要看發(fā)展,沒有財力保障民生都是空談。有道理,但未必盡然。財力固然重要,但比財力更重要的是理念,是一個地方堅守的發(fā)展基點。行政架構越來越龐大,政府大樓越來越氣派,官員出行越來越高標,為什么就不能壓縮下來用之于民生?一些地方在應對群體性事件方面付出的經(jīng)濟和行政成本不斷攀高,很大程度上恰恰是根源于漠視民生訴求、激化社會矛盾。為什么不能從改善民生入手,去贏得更豐厚的和諧紅利和更可持續(xù)的內需拉動?中央三令五申刺激增長的投資要向民生傾斜,向社會保障、百姓就業(yè)等傾斜,可是,在不少地方還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有人說:保民生還是要重考核,沒有硬性指標民生很難落實。有道理,也未必盡然?己瞬豢苫蛉保瓤己烁匾氖乔閼,是共產(chǎn)黨人執(zhí)政的價值取向,F(xiàn)在列入政府部門考核的指標不斷加碼,“一票否決”的項目也過多過濫,逼得基層干部不堪重負,疲于應付,衍生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種種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的扭曲現(xiàn)象。顯然,考核硬化還不是治本良方。
民生深處是民權。我以為,保民生最關鍵的,還是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民本位,堅持老百姓當家做主。尤其是針對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基層政府出臺的重大決策、財政預算和惠民工程,務須讓百姓有信息知情權、利益表達權和決策監(jiān)督權。民生工程,最后竟成了領導的政績工程,地方的形象工程,能不跑偏、變形嗎?我們總是抱著良好的意愿,想著去代替百姓,去包辦民生,總是一味以政府的取向去代表百姓的需求,甚至以部門利益、集團利益去代表百姓的利益,能保證得到民眾的充分認可嗎?
當然,更具意義的是民眾權利意識的覺醒,公民素質的提升,是主體力量的成長,民主路徑的拓展。只有在民眾與政府的良性互動中,在權利與權力的法治契合中,政府的民生關懷才有更為深廣的內容,社會的民生進步才有更加堅實的基礎。
各級政府要將“民生”真正落到實處,還是要更多一些民眾情懷,更多一些民生導向,更多一些民主保障。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