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股份制企業(yè)募股或增發(fā)股票:資產重估的價值變動部分:不記入損益
242.外企優(yōu)惠:1、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yè),開始獲利年度起:兩免三減 (非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yè):專門從事房地產開發(fā)、投資、購進成套設備件簡單組裝、飲料食品罐裝分裝、室內外裝修、廣告、食品、家電維修等) 開采石油、天然氣、稀有金屬、貴重金屬等的,不適用上述優(yōu)惠 2、追加投資項目的優(yōu)惠:鼓勵類符合以下條件之一可單獨計算并享受定期減免:①新增注冊資本達超6000萬美元 ②新增注冊資本達超1500萬美元,且達超原注冊資本50%的 以上與先期投資應分別設立帳冊、憑證準確計算所得額,否則,稅務機關可按收入、資產等比例合理劃分各自的應納稅所得額 01年1月1日起執(zhí)行 3、能源交通港口碼頭基礎設施項目生產外資企業(yè),15%,不論區(qū)域。 15年以上5免5減半:①從事港口碼頭建設合資企業(yè) ②海南從事機場、港口、碼頭、鐵路、公路、電站、煤礦水利等建設基礎設施和農業(yè)開發(fā) ③浦東新區(qū)機場、港口、鐵路、公路、電站能源交通項目的外商企業(yè) 3-1、外資先進技術企業(yè),三免二減后,仍為先進技術企業(yè)的,延長三年減半征收(10%) 4、農、林、牧和經濟不發(fā)達邊遠地區(qū)外企10年以上的,二免三減后10年內按應納稅額減征15%-30% 5、西部大開發(fā):①國家鼓勵類外商投資企業(yè),01-10年:15%(收入占70%以上)②省級批準,民族自制地方可減或免地方所得稅 ③新辦交通、電力、水利、郵政、廣電企業(yè),收入占70%以上,經營期10年以上的,從獲利年度起(內企無經營期限制),兩免三減 ④鼓勵類及優(yōu)勢產業(yè)的項目進口的自用設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huán)節(jié)增值稅 6、經濟特區(qū)外資及設機構生產經營外企和在沿海港口開發(fā)區(qū)、浦東新區(qū)生產性外資 15% 7、24%地區(qū):沿海開放區(qū)、特區(qū)、開發(fā)區(qū)的老市區(qū)生產性。(除技術密集、知識密集、3000萬美元以上投資期長,或能源交通港口按15%外) 8、國家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合資高新技術企業(yè),10年以上兩免,生產性外資除北京外,三減半 9、經濟特區(qū)服務行業(yè)500萬以上 10年以上 一免二減 10、金融機構營運資金超1000萬美元10年以上,一免二減 11、在農業(yè)、科研、能源、交通運輸等提供專有技術取得的使用費,減按10% 技術先進條件優(yōu)惠的,可免 12、外資合并為股份企業(yè)符合條件可享受減免:資產重估進行了稅務處理,未到期的補繳了減免稅
243.外國投資者利潤直接再投該企業(yè)增加注冊資本,或投資開辦其他外企:不少于5年,退已繳所得稅的40% 再投資舉辦、擴建出口(開始生產或再投資后3年內)或先進技術企業(yè)(開始生產起或再投資后第一年內,或3年內未被撤消),或海南企業(yè)利潤再投資海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農業(yè)開發(fā)企業(yè),不少于5年,全部退還。退稅額=再投資額÷〔1-(原企所稅率+地所稅率)〕×企所稅率×退稅率 外國投資者全股投資公司,從外資企業(yè)分得的利潤直接再投資,可視同,享受退稅
244.外資匯總申報交納所得稅時:可將各分支機構盈虧相抵,按有盈利的分支機構適用稅率繳納(與內資企業(yè)的合并納稅規(guī)定有所不同)
245.外國投資者將從外企取得的利潤再投資購買其他投資者已存在的股權,未增加注冊資本和經營資金,不得享受退稅優(yōu)惠
246.境外所得稅款扣除限額=境內境外所得按稅法計算的應納稅總額(永遠33%)×來源于某外國的所得額÷境內境外所得總額
247.匯總計算應納所得稅總額=境內境外所得總額×適用稅率-境外所得稅稅款抵扣額
248.申報及繳納:按年計算,分季預繳,季度終了后15日內預繳,年度終了后5個月內匯算清繳,多退少補
249.年終了4個月內:報年度所得稅申報和會計決算報表
預提所得稅繳納義務發(fā)生時間:每次支付所得款時,并應于5日內將扣繳的稅款繳入國庫
250.外國企業(yè)在中國境內設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營業(yè)機構的,可以由其選定其中的一個營業(yè)機構合并申報繳納所得稅
251.企業(yè)在年度中間合并、分立、終止時:應當在停止生產、經營之日起60日內,向當地稅務機關辦理當期所得稅匯算清繳,多退少補
252.主管稅務機關批準延期申報的最長期限為1個月。(分大項、小項將題盡量往書上知識點靠,步驟明確地分析計算)
253.不屬于工資薪金所得:1、獨生子女補貼 2、家屬副食品補貼 3、托兒補助費 4、(內部退養(yǎng)一次性收入,按至法定退休年齡之間月份進行平均,繳納所得稅)
254.年終獎不與工資合并:單獨作為一個月工資,不再減除費用
255.購買國有股權的勞動分紅:按工資 、薪金計稅。
256.出租汽車單車承包或承租,駕駛員收入:按工資 、薪金計稅
257.集體所有制,個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量化資產:暫緩征收。將股份轉讓時,余額計征
258.個人售房一年內重新購房的:按購房金額大小相應退還保證金。購房金額大于原銷售額的:全部退還納稅保證金;小于的:按占原住房銷售額的比例退還納稅保證金
259.個人售房一年內未重新購房的:所納稅保證金全部作為個人所得稅繳入國庫
260.2001年1月1日起,個人出租房屋暫減按10%的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
261.財產轉讓所得: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后的余額
262.每次收入〈4000的減除800元,〉4000的減除20%的費用:勞稿特租
263.應納稅所得額其他規(guī)定:1、個人通過團體捐贈:扣除應納稅所得額30% 2、個人通過團體向農村義務教育捐贈:全額扣除 3、個人所得資助非關聯:可以在下月、下次或當年計征時扣除,不足抵扣的,不得結轉抵扣
264.九級稅率:< 500 5%;500-2000 10% 25;2000-5000 15% 125;5000-2萬 20% 375;2-4萬 25% 1375;4-6萬 30% 3375;6-8萬 35% 6375;8-10萬 40% 10375; >10萬45% 15375
265.五級稅率:1、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 2、對企事業(yè)單位承包經營、承租經營(含轉包、轉租所得) 3、個人獨資企業(yè)、合伙企業(yè)
266.五級稅率:<5000 5%;5000-1萬10% 250;1-3萬 20% 1250; 3-5萬 30% 4250;>5萬 35% 6750
267.應納稅所得額計算:1、查賬征稅 工資不得稅前扣、實際發(fā)生的三費標準內扣、廣告和業(yè)務宣傳費2%以內、業(yè)務招待費按企業(yè)。投資者兩個以上企業(yè):匯總確定稅率,再按經營所得比例分別計算 2、核定征收(不能享受優(yōu)惠政策):①定額征收 ②核定應稅所得率征收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應稅所得率=成本費用支出額÷(1-應稅所得率)×應稅所得率
268.勞務報酬:<20,000 20%;20,000-50,000 30% 2000;>50,000 40% 7000
269.代付稅款:不含稅收入<3,360元: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800)÷[1-稅率×(1-20%)]
270.不含稅收入>3,360元: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速算扣除數)×(1-20%)] ÷ [1-稅率×(1-20%)]= [(不含稅收入額-速算扣除數)×(1-20%)] ÷當級換算系數
271.不含稅勞務報酬表:<3360:20%;3360-21000:20%,速算扣除數0,換算系數84%;21000-49500:30%,2000,76%;>49500:40%,7000,68%
271.財產租賃費用:稅金和教育費附加、修繕費用(800為限),營業(yè)城建房產稅等
272.財產租賃:應納稅所得稅=[每次(月)收入額-準予扣除項目-修繕費用(800為限)]×(1-20%)
273.財產轉讓所得額=轉讓收入-財產原值-合理費用
274.公務用車、通訊補貼收入:扣除一定標準的公務費用后,按“工資、薪金” 計征。不按月發(fā)放的,分解到所屬月份并與工資、薪金合并后計征
275.到外企工作的中方人員工資:由雇傭單位減除費用,派遣單位不再減除
276.免稅項目:1、省級、軍級以上及外國組織頒發(fā)的科學、教育、技術、文化、衛(wèi)生、體育、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獎金 2、國家金融債券利息 3、按國家規(guī)定發(fā)給的補貼、津貼 4、福利費、撫恤金、救濟金 5、保險賠款 6、轉業(yè)費、復員費 7、鄉(xiāng)鎮(zhèn)以上政府或縣以上政府批準見義勇為獎 8、按省級規(guī)定比例提取并繳付的住房公積金、醫(yī)療保險金、基本養(yǎng)老保險金、失業(yè)保險金,不超比例免稅
277.暫免項目:1、外籍個人衣食住行 2、個人代扣代繳取得手續(xù)費 3、個人轉讓居住5年以上唯一居住用房所得 4、外籍個人從外企取得股息紅利所得
278.代扣代繳稅款:次月7日內繳入國庫
279.納稅期限:1、自行申報:次月7日內;2、年終一次性取得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的,自取得收入起30日內申報納稅;3、上款分次取得的,在取得每次所得后7日內申報預繳,年終3個月內匯算清繳,多退少補
280.注銷稅務登記范圍:解散、撤消、破產、遷移、吊銷執(zhí)照
相關推薦:2010注冊會計師考試《稅法》順口溜速記法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