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年中醫(yī)醫(yī)師《中醫(yī)基礎理論》考前練習題匯總
1.內生“五邪”包括哪些內容?
內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由于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產生的化風、化寒、化濕、化燥、化火等病理變化。因病起于內,又與風、寒、濕、燥、火外邪所致病證的臨床征象類似,故分別稱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和“內火”,統稱為內生“五邪”。內生“五邪”由臟腑及精氣血津液功能失常而產生,屬內傷病的病機。
2.風氣內動病機包括哪些類型?
(1)肝陽化風:多由于情志所傷,肝氣郁結,郁久化火而亢逆,或暴怒傷肝,肝氣亢逆,或操勞過度,耗傷肝腎之陰,陰虛不能制陽,水虧不得涵木,肝陽因之浮動不潛,升而無制,亢逆之陽氣化風,形成風氣內動。(2)熱極生風,又稱熱甚動風。多見于熱性病的極期,由于火熱亢盛,化而為風,并因邪熱煎灼津液,傷及營血,燔灼肝經,筋脈失其柔順之性,而出現痙厥、抽搐、鼻翼煽動、目睛上吊等臨床表現,常伴有高熱、神昏、譫語等。(3)陰虛風動:多見于熱病后期,津液和陰氣大量虧損,或由于久病耗傷,津液及陰氣虧虛所致。主要病機是津液枯竭,陰氣大傷,失其涼潤柔和之能,既對筋脈失之滋潤,又不能制陽而致陽氣相對亢盛,因而產生筋攣肉瞤、手足蠕動等動風癥狀,并見低熱起伏、舌光少津、脈細如絲等陰竭表現。(4)血虛生風: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營血,肝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或血不榮絡,則虛風內動。臨床見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則手足拘攣不伸等癥。
3.何謂正治與反治?
正治是指采用與疾病的證候性質相反的方藥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原則。由于采用的方藥與疾病證候性質相逆,如熱證用寒藥,故又稱“逆治”。正治適用于疾病的征象與其本質相一致的病證。如熱證見熱象、寒證見寒象等,故正治是臨床最為常用的治療原則。正治主要包括: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反治是指順從病證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原則。由于采用的方藥性質與病證中假象的性質相同,故又稱為“從治”。反治適用于疾病的征象與其本質不完全吻合的病證。由于這類情況較少見,故反治的應用相對也較少。究其實質,用藥雖然是順從病證的假象,卻是逆病證的本質而治,故仍然是在治病求本思想指導下針對疾病的本質而進行的治療。反治主要包括:“熱因熱用”,即“以熱治熱”,是指用熱性藥物來治療具有假熱征象的病證。適用于陰盛格陽的真寒假熱病變。“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藥物來治療具有假寒征象的癥證。適用于陽盛格陰的真熱假寒病變!叭蛉谩,即“以補開塞”,是指用補益藥物來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癥狀的虛證。適用于因體質虛弱,臟腑精氣功能減退而出現閉塞癥狀的真虛假實病變!巴ㄒ蛲ㄓ谩,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藥物來治療具有通瀉癥狀的實證。適用于因實邪內阻出現通泄癥狀的真實假虛病變。
4.何謂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包括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