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
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1)虛實的概念:“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2)虛實錯雜:因虛致實、由實轉(zhuǎn)虛。
(3)虛實真假:“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
2.邪正盛衰與疾病轉(zhuǎn)歸:包括正勝邪退及邪盛正衰。
此外,若邪正相持或正虛邪戀,邪去而正氣不復等,則是疾病轉(zhuǎn)為慢性或留有后遺癥的主要原因。
二、陰陽失調(diào)
1.陰陽偏勝:
(1)陽偏勝:陽盛,其病機特點表現(xiàn)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證。
“陽盛則熱”、“陽勝則陰病”,即陽盛則陰虛
(2)陰偏勝:陰盛,其病機特點表現(xiàn)為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證。
“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即陰盛則陽虛。
2.陰陽偏衰:
(1)陽偏衰:陽虛,其病機特點表現(xiàn)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相對亢盛的虛寒證。“陽虛則陰盛”、“陽虛則寒”
(2)陰偏衰:陰虛,其病機特點表現(xiàn)為機體陰液不足及滋養(yǎng)、寧靜功能減退,以及陽氣相對亢盛的虛熱證。
“陰虛則陽盛”、“陰虛則熱”
3.陰陽互損:包括陰損及陽及陽損及陰。
4.陰陽格拒:
(1)陰盛格陽:即真寒假熱證。
(2)陽盛格陰:即真熱假寒證。
5.陰陽亡失:
(1)亡陽:“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
(2)亡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
三、氣血失常
1.氣的失常:
(1)氣虛:指元氣耗損,功能失調(diào),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狀態(tài)。
(2)氣機失調(diào):指氣的升降出入異常而引起的病理變化。
氣滯:即氣機郁滯不暢;
氣逆:為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逆上的病理狀態(tài)。最常見于肺胃和肝等臟腑。
氣陷:是氣虛病機的一種,以無力升舉為主要特征,常稱為中氣下陷。
氣閉:是出入異常的病理狀態(tài),臨床表現(xiàn)為厥證。
氣脫:是出入異常的病理狀態(tài),臨床表現(xiàn)為脫證。
2.血的失常:
(1)血虛: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養(yǎng)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tài)。
(2)血瘀:指血液的循行遲緩和不流暢的病理狀態(tài)。
(3)血熱:指血分有熱血行加速的病理狀態(tài)。其臨床表現(xiàn)以既有熱象又有耗血動血及傷陰的特征。
3.氣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調(diào):包括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和氣血不榮經(jīng)脈。
四、津液代謝失常
1.津液不足:是指津液有數(shù)量上的虧少,包括傷津和脫液兩種病理變化。傷津時并不一定兼有脫液,在脫液時則必兼有傷津。
2.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3.津液與氣血的功能失調(diào):包括津停氣阻、氣隨液脫、津枯血燥、津虧血瘀。
五、內(nèi)生“五邪”
1.風氣內(nèi)動(內(nèi)風):又稱肝風內(nèi)動或肝風。
“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內(nèi)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
(1)肝陽化風:見筋惕肉瞤,肢麻震顫,眩暈欲撲,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甚則血隨氣逆而發(fā)為閉脫之證;
(2)熱極生風:見痙厥、抽搐、鼻翼煽動、目睛上吊等;
(3)陰虛風動:筋攣肉瞤、手足蠕動;
(4)血虛生風: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則手足拘攣不伸。
(5)血燥生風:皮膚干燥或肌膚甲錯,皮膚瘙癢或落屑。
2.寒從中生(內(nèi)寒)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內(nèi)寒與外寒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3.濕濁內(nèi)生(內(nèi)濕):脾虛生濕。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浮腫!
4.津傷化燥(內(nèi)燥):
“燥勝則干!
“諸澀枯涸,干勁皸揭,皆屬于燥!
內(nèi)燥病變以肺、胃、及大腸為多見。
5.火熱內(nèi)生(內(nèi)火、內(nèi)熱):
(1)陽氣過盛化火:“少火生氣”、“壯火食氣”、“氣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一是外感六淫從陽而化熱化火;二是病理性代謝產(chǎn)物和食積、蟲積等郁而化火。
(3)五志過極化火:又稱為“五志化火”;
(4)陰虛火旺:此屬虛火與陰虛內(nèi)熱有區(qū)別。
六、經(jīng)絡病機
1.經(jīng)絡的氣血偏盛偏衰
《靈樞·經(jīng)脈》在論述足陽明胃經(jīng)的精氣虛實時說:“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余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2.經(jīng)絡的氣血逆亂:如《靈樞·經(jīng)脈》在論述足太陰之別的功能逆亂時說:“厥氣上逆則霍亂。”
3.經(jīng)絡的氣血運行不暢:是某一經(jīng)絡氣滯、血瘀的主要成因。
4.經(jīng)絡的氣血衰竭:指由于經(jīng)氣的衰敗而至終絕氣血也隨之衰竭而出現(xiàn)的生命臨終現(xiàn)象。由于各經(jīng)循行部位不同,所屬臟腑的功能各異故各經(jīng)的氣血衰竭時所出現(xiàn)的證候亦各有特點。
《素問·診要經(jīng)終論》說:“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jié)皆縱,目瞏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清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jīng)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噫干,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jīng)之所敗也。”
七、臟腑病機
1.心的陰陽氣血失調(diào):
(1)心的陽氣偏盛:即心火,有虛實之分,由于邪熱痰火內(nèi)郁而致者為實;由于勞心過度心陰暗耗者多為虛。對生理功能的影響有三:一是躁擾心神;二是血熱而脈流薄疾;三是心火上炎與下移。
(2)心的陽氣偏衰:包括心氣虛和心陽虛,多由慢性疾病的持續(xù)損耗發(fā)展而成。對生理功能的影響有:一是心神不足;一是血脈寒滯;一是心陽虛衰與肺腎病變相互影響。
(3)心陰不足:即心陰虛,多由勞心過度,久病失養(yǎng),耗傷心陰或情志內(nèi)傷,心陰暗耗;或心肝火旺,灼傷心陰所致。
(4)心血虧損:即心血虛,多由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內(nèi)傷,耗損心血等所致。
(5)心血瘀阻:即心脈閉阻。陽氣不足,血脈寒滯;痰濁凝聚,血脈瘀阻不暢;勞倦感寒;情志刺激?烧T發(fā)或加重。
2.肺的陰陽氣血失調(diào):
(1)肺氣不宣:肺氣失于宣發(fā);多由外邪襲表犯肺,或因痰火內(nèi)阻,或因肝升太過,氣火上逆犯肺;也可由于肺氣不足,或肺陰虛所致。
(2)肺失清肅:肺氣失于肅降;多由外邪襲表犯肺,或因痰濁內(nèi)阻,或因肝升太過,氣火上逆犯肺;也可由于肺氣不足或肺陰虛所致。
(3)肺氣虛損:肺的功能減退;多因肺失宣肅,日久不復,發(fā)展而成;因久病氣虛,或勞傷過度,耗損肺氣所致。
(4)肺陰虧損:肺臟的陰津虧損和陰虛內(nèi)熱;多由于燥熱之邪灼肺,或痰火內(nèi)郁傷肺,或五志過極化火灼肺,或久咳耗傷肺陰所致。
3.脾的陰陽氣血失調(diào):
(1)脾氣虛損:即中氣不足;多由飲食所傷,脾失健運或稟賦素虛或久病耗傷;或勞倦過度損傷所致。
(2)脾陽虛衰:多有脾氣虛發(fā)展而來,或命門火衰脾失溫煦所致。
(3)水濕中阻:脾陽不足,不能運化,水濕停聚于內(nèi)。
(4)脾陰不足:指脾不能運化津液,津液虧少而形成。
4.肝的陰陽氣血失調(diào):
(1)肝氣郁結(jié):多由精神刺激,情志不遂,氣機郁滯而成。
(2)肝火上炎:多有肝氣郁結(jié),日久化火;暴怒傷肝,肝氣暴漲;五志化火,引動肝火等而成。
(3)肝血虧虛:失血過多,久病耗損,脾胃虛弱,生化無源所致。
(4)肝陽上亢:肝陰不足,陰不制陽;精神情志失調(diào),耗傷肝陰。
(5)肝風內(nèi)動:邪熱熾盛;肝陽化風。
5.腎的陰陽氣血失調(diào):
(1)腎精虧虛:老年精虧;先天不足;久病耗損;后天失養(yǎng)。
(2)腎氣不固:幼年精氣未充;老年精氣衰竭;早婚、性生活不節(jié)、久病腎虛。
(3)腎陰虧虛:五臟之火、五志過極化火、邪熱久留化火致腎陰耗傷;或失血耗液;或過服溫燥壯陽之品;或房勞過度而致。
(4)腎陽不足:心脾陽虛,日久及腎,房勞過度,耗損腎陽。
6.六腑功能失調(diào)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xiàn)
(1)膽的功能失調(diào):膽汁的分泌、排泄障礙,多由情志所傷、肝失疏泄,或中焦?jié)駸嶙瓒舾文憵鈾C等所致。
(2)胃的功能失調(diào):
①胃氣虛:飲食失節(jié),損傷胃氣;稟賦素虛;久病元氣不復。
、谖戈幪摚簾岵『笃冢盁峋昧,消爍陰液。
、畚负哼^食生冷;過用寒涼之劑;素體中寒。
④胃熱(胃火):嗜酒、過食辛辣之品;氣血痰濕食郁積化熱化火。
(3)小腸的功能失調(diào):濕熱下注或心火旺盛循經(jīng)下移小腸所致小便淋濁、刺痛等病理表現(xiàn),稱作小腸火。
(4)大腸的功能失調(diào):可因胃失通降、肺失肅降、燥熱內(nèi)結(jié)、腸液枯涸、陽虛不運、氣虛而無力推動等因素而造成;亦可因飲食所傷、食滯不化;寒濕或濕熱下注等因素所致。
(5)膀胱的功能失調(diào):多為濕熱蘊結(jié)膀胱或腎陽不足而見尿頻、尿灼、尿急、尿痛、血尿等或腎氣不固而見遺尿、小便失禁等。
(6)三焦功能失調(diào):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表現(xiàn)為心和肺、脾和胃腸、肝和膽、腎和膀胱等臟腑氣機不利,氣的升降出入異常導致;二是概括了肺、脾、腎等臟腑調(diào)節(jié)全身水液代謝的生理功能異常。
7.奇恒之府功能失調(diào)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xiàn):
(1)腦的功能失調(diào):心肝脾肺腎的功能失調(diào)均可引起腦的功能失調(diào),出現(xiàn)精神意識思維異常,視聽嗅味覺異常及言語應答肢體活動異常等。
(2)髓和骨的功能失調(diào):可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飲食失養(yǎng);或因邪熱久留,消爍陰液;或因下焦虛寒、精血不足,均可導致骨髓空虛、骨質(zhì)軟弱等病變。
(3)脈的功能失調(diào):津液枯涸、痰濁內(nèi)阻、寒凝瘀阻均可引起脈道不利。
(4)女子胞的功能失調(diào):主要表現(xiàn)在經(jīng)、帶、胎、產(chǎn)的異常方面。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氣血不和;二是心肝脾腎功能障礙;三是沖任氣血不足。
相關推薦:
2014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醫(yī)外科學復習指導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