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A1型題 |
第 2 頁:A2型題 |
第 3 頁:參考答案 |
二、A2型題
1、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彌漫性膜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又稱系膜毛細血管性腎小球腎炎,其病變以腎小球系膜細胞和系膜基質增生并伴有毛細血管壁增厚為特點。
2、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題中患者考慮為急進性腎小球腎炎,病理類型為腎小球基底膜抗體呈線樣沉積。
3、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依題干所述,考慮腎病綜合征。
診斷腎病綜合征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凡有大量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0.1g/kg,或>3.5g/kg)、高度水腫、高膽固醇血癥(> 5.7mmol/L,>220mg%)、低白蛋白血癥(<30g/L,<3Gg%)均可診為腎病綜合征。
4、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這道題選B
患者有急性扁桃體炎這個誘因,而且疾病發(fā)病經過主要表現為少尿,蛋白尿,血尿,血壓高,沒有明顯的腎功能減退,這是典型的急性腎小球腎炎表現,而它 的病理是彌漫性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炎
血流流過腎毛細血管,通過濾過膜濾出形成尿液腎小球內皮細胞及系膜細胞增生擠壓毛細血管擠壓毛細血管濾過面積減小可以少尿
5、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題中所述符合慢性腎盂腎炎的病理表現:腎臟切面皮髓質界限不清,腎乳頭萎縮,腎盞和腎盂因瘢痕而變形,腎盂粘膜粗糙。腎臟瘢痕數量多少不等,多見于腎的上、下極,皆因該處容易發(fā)生腎內反流。
6、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病理學教材中有如下描述:慢性腎小球腎炎為不同類型腎小球腎炎發(fā)展的終未階段。病變特點是大量腎小球發(fā)生玻璃樣變和硬化,又稱為慢性硬化性腎小球腎炎。肉眼觀,雙腎體積縮小,表面呈彌漫性細顆粒狀。切面皮質變薄,皮髓質界限不清。腎盂周圍脂肪增多。慢性腎炎的大體病變稱為繼發(fā)性顆粒性固縮腎。
7、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系膜毛細血管增生性腎炎(memsangiocapillaryglomerulonephritis)又稱膜增生性腎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好發(fā)于青年,為有特定的病理形態(tài)及免疫學表現的癥候群。臨床上往往以腎病綜合征與腎炎綜合征同時存在和低補體血癥,組織學上系膜增生,毛細血管壁增厚,腎小球常呈分葉狀,又稱分葉性腎炎。選C是系膜毛細血管增生性腎炎的病理表現。故選C。
8、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題選A?紤]其病理類型為膜性腎病,膜性腎病是歐美國家成人常見的腎病綜合征的類型,在我國并不常見。其電鏡特點是:基底膜上皮下或基底膜內有分散或規(guī)則分布的電子致密物沉積,上皮細胞廣泛足突融合。
9、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題選C。
急性彌漫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增生的細胞以毛細血管叢的系膜細胞和內皮細胞為主,所以又稱為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大多數病例與感染有關,又稱感染后腎炎,一般繼發(fā)于A族乙型溶血鏈球菌(GN)感染,是由鏈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多見于兒童,成人也可發(fā)生,不同的是發(fā)生于兒童預后好,發(fā)生于成人時預后差。
病理變化:1)肉眼觀:雙側腎輕到中度腫大,包膜緊張,表面充血,稱為大紅腎,有時表面及切面有散在的粟粒大小出血點,稱為蚤咬腎。2)鏡下:病變?yōu)閺浡裕p側腎小球廣泛受累,腎小球體積增大,細胞數量增多,內皮細胞和系膜細胞的增生及嗜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浸潤。有時伴有臟層上皮細胞的增生,病變發(fā)展可堵塞毛細血管,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質得以濾過進入腎球囊,因此,病人尿中常有蛋白質和白細胞。輕型病人,病變不再發(fā)展,以后逐漸痊愈,比較嚴重的病人,病變繼續(xù)發(fā)展,腎小球內細胞增生加重,增生的細胞主要是系膜細胞和內皮細胞。增生細胞壓迫毛細血管,使管腔狹窄甚至閉塞。病變嚴重時節(jié)段性纖維素樣壞死,并破裂出血,大量紅細胞進入腎球囊及腎小管腔內,可以引起明顯的血尿。不同的病例病變表現形式可能不同,有的以滲出為主,稱為急性滲出性腎小球腎炎,有些病變嚴重,腎小球毛細血管壞死,有大量出血者稱為出血性腎小球性腎炎。上皮細胞一般無明顯增生,少數嚴重的病例腎小球的壁層和臟層上皮細胞可增生,形成新月體。這種病變容易引起腎小球纖維化。如數量少,對功能影響不大。如病變廣泛,可形成新月體。
腎小球的病變常可引起相應的腎小管缺血,腎小管上皮細胞常有濁腫、玻璃樣變、脂肪變等。管腔內含有從腎小球濾過的蛋白、紅細胞、白細胞、脫落的上皮細胞,這些物質在腎小管內凝集,形成各種管型,如蛋白管型、透明管型、細胞管型(如紅細胞、白細胞或上皮細胞管型)和顆粒管型。
腎間質內常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和少量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
3)電鏡下腎小球系膜細胞和內皮細胞增生腫脹,有散在的電子密度高的沉積物在臟層上皮細胞和腎小球基底膜之間,呈駝峰狀,沉積物也可位于內皮細胞下或基底膜內。沉積物表面的上皮細胞足突融合消失,沉積物一般在發(fā)病幾天后就可出現,在4-6周內消失,有時基底膜內側內皮細胞下和系膜內也可見小型沉積物。
免疫熒光顯示沿腎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區(qū)有散在的IgG和補體C3的沉積,呈顆粒狀熒光。
臨床病理聯(lián)系:腎常表現為急性腎炎綜合征。如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腫和高血壓,可出現少尿,嚴重者可出現氮質血癥。預后與年齡有關,兒童患者大都能恢復。成人預后差。少數病人可轉為隱匿性腎炎或新月體性腎炎。
10、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題選D。
輕微病變性腎小球腎炎
其病變特點是彌漫性上皮細胞足突消失,光鏡下腎小球基本正常。但腎小管上皮細胞內有大量脂質沉積,所以又有脂性腎病之稱。是小兒腎病綜合癥最常見的原因。成人患者少。本病對皮質激素敏感,治療效果好,病變可完全恢復。
病理變化:
1)肉眼觀:腎臟腫脹,色蒼白,切面腎皮質因腎小管上皮細胞內脂質沉著而出現黃白色條紋。
2)光鏡下:腎小球無明顯變化或僅有輕度節(jié)段性系膜增生,主要改變?yōu)榻」苌掀ぜ毎麅瘸霈F大量脂質。
3)電鏡下:彌漫性腎小球臟層上皮細胞足突消失,胞體扁平,可見空泡和微絨毛,細胞內高爾基器和內質網增多,并可見脂滴。足突消失不僅見于脂性腎病,也常見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大量蛋白尿和腎病綜合征。經過治療或蛋白尿等癥狀緩解后,臟層上皮細胞的變化可以恢復正常。腎小管上皮細胞內有脂類沉積,是由于腎小球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脂蛋白通過腎小球濾出,而在腎小管被重吸收所致。腎小管腔內可有透明管型。這種變化常與蛋白尿的程度平行。
臨床病理聯(lián)系:主要表現為腎病綜合癥,蛋白尿為高選擇性,蛋白成分主要為小分子的白蛋白,因為腎小球病變輕微,所以一般無血尿和高血壓。
執(zhí)業(yè)醫(yī)師萬題庫下載丨微信搜"萬題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
相關推薦:
萬題庫:中西醫(yī)助理執(zhí)業(yè)醫(yī)師真題每日一練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