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臨床助理醫(yī)師《微生物學》復習講義匯總
第十四單元 分枝桿菌屬
重點提示
本單元2000~2009年約考過3題,有2題關于結核分枝桿菌的生物學性狀,有1題是關于結核分枝桿菌的防治原則。
考生應當掌握結核分枝桿菌和麻風分枝桿菌的形態(tài)染色特征,結核分枝桿菌抵抗力特點,結核菌素試驗概念、原理及其應用。熟悉結核分枝桿菌的致病性和結核分枝桿菌的檢查方法及防治原則,熟悉麻風分枝桿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則。
考點串講
一、結核分枝桿菌
(一)生物學性狀
1.形態(tài)結構 革蘭陽性桿菌、齊尼抗酸染色法(2005)。
2.培養(yǎng)及生化反應 專性需氧,營養(yǎng)要求高,常用羅氏固體培養(yǎng)基。觸酶試驗陽性,熱觸酶試驗陰性(與非結核分枝桿菌鑒別)。
3.抵抗力較強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質(zhì) 主要是菌體成分。
(1)脂質(zhì)(2002):高含量脂質(zhì)與細菌毒力密切相關,與毒力有關的主要有以下幾種。①索狀因子:能破壞細胞線粒體,影響細胞呼吸。抑制白細胞游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腫等。②磷脂:能促使單核細胞增生,形成結核結節(jié)及干酪樣壞死。③蠟質(zhì)D:可激發(fā)機體產(chǎn)生遲發(fā)型超敏反應,具有佐劑作用。④硫酸腦苷脂:可抑制吞噬體與溶酶體的結合,導致不完全吞噬。
(2)蛋白質(zhì):有多種,有的能與蠟質(zhì)D結合激發(fā)遲發(fā)型超敏反應,引起組織壞死和全身中毒癥狀,并在形成結核結節(jié)中發(fā)揮一定作用。有抗原性。
(3)多糖:致病作用尚不清。
2.所致疾病 主要造成肺部感染和肺外感染,以肺部感染多見。
(1)肺部感染:肺結核,最多見,可分兩大類。①原發(fā)感染:初次感染,多見于兒童。②原發(fā)后感染:多見于成年人。由外源性或內(nèi)源性感染所致。
(2)肺外感染:結核分枝桿菌經(jīng)血液、淋巴液擴散,引起腦、腎、骨關節(jié)結核。
3.免疫性 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后的免疫特點:①抗結核免疫屬于帶菌免疫,體內(nèi)的結核菌一旦被清除,免疫力即隨之消失。②抗結核免疫主要是細胞免疫激活的致敏T細胞可釋放白細胞介素-2、腫瘤壞死因子和干擾素等多種淋巴因子,使巨噬細胞聚集于炎癥部位,并增強巨噬細胞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殺傷作用,而機體產(chǎn)生的特異性抗體無保護作用。③抗結核免疫與機體遲發(fā)型超敏反應同時并存。
4.結核菌素試驗
(1)原理:應用結核菌素來測定機體對結核分枝桿菌有無超敏反應以判斷機體對本菌有無免疫力。
(2)意義:依據(jù)局部紅腫硬結直徑來判斷。
直徑≥5mm者為陽性反應。表示機體對結核分枝桿菌有免疫力。
直徑≥15mm者為強陽性反應。對臨床診斷有意義(可能有活動性肺結核)。
<5mm者為陰性反應。表示機體對結核分枝桿菌無免疫力。
(3)應用:①用于選擇卡介苗接種對象及免疫效果的測定。②作為嬰幼兒結核病診斷的參考(2004)。③測定腫瘤患者等細胞免疫功能狀況。④在未接種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
(三)微生物學檢查
1.形態(tài)學檢查
2.濃縮集菌 經(jīng)過堿化、離心濃縮后可提高檢出陽性率。
3.分離培養(yǎng) 細菌培養(yǎng)陽性是結核病診斷的金標準。
4.動物實驗
5.細菌核酸檢測
(四)防治原則
1.接種卡介苗 出生后24h內(nèi)初種,7歲和l2歲復種。
2.發(fā)現(xiàn)和治療痰菌陽性者
3.藥物治療 常用鏈霉素、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聯(lián)合用藥不僅有協(xié)同作用,還能降低耐藥性的產(chǎn)生。
二、麻風分枝桿菌
(一)生物學性狀
1.形態(tài)結構 細長略彎曲、胞內(nèi)菌;細胞胞質(zhì)呈泡沫狀,稱麻風細胞,據(jù)此可區(qū)別于結核分枝桿菌;染色與結核分枝桿菌相似。
2.體外培養(yǎng) 至今尚未成功,小白鼠足墊和犰狳可作為研究麻風的模型。
(二)致病性
主要引起麻風病。
1.傳染源 病人。在口鼻和咽喉分泌物、皮疹滲出液、乳汁、精液、陰道分泌物中均可分離到本菌。
2.傳播途徑 主要經(jīng)呼吸道、破損皮膚黏膜、密切接觸方式傳播。
歷年經(jīng)典試題
1.結核分枝桿菌形態(tài)學診斷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B)
A.革蘭染色
B.抗酸染色
C.亞甲藍染色
D.鍍銀染色.
E.棉蘭染色
2.結核分枝桿菌化學組成最顯著的特點是含有大量的(B)
A.蛋白質(zhì)
B.脂類
C.多糖
D.RNA
E.磷壁酸
3.適宜卡介苗接種的主要對象是(D)
A.結核性腦膜炎患者
B.結核菌素試驗陽性者
C.嚴重的結核病患者
D.新生兒以及結核菌素試驗陰性的兒童
E.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